微信分享图

300年胡家祠 脸面被“黑”?

2012-05-23 08:59:43 李春花

朱门及二进顶梁红木涂上一层厚厚黑漆,守祠堂老人称修葺后宗祠变晒样

  推开海珠区黄埔村胡氏宗祠厚重大门,屋内天井长满青苔,蚊虫滋生,与门外修葺一新的广场形成鲜明对比。望着被刷成黑色格调的祠堂,77岁的胡氏后人胡永湛举着2004年拍的祠堂老照片,反复地说:“我们的胡家祠不是这样的”。

  近日,黄埔村胡氏宗祠守祠堂老人胡永湛来电反映,村内有着300年历史的胡氏宗祠修葺后变了模样,并没有做到修旧如旧。

  朱门刷黑漆天井长青苔

  胡氏家族是村中的大族,据说昔日在村中仅祠堂就建有7座之多。胡氏宗祠位于埠康里,是黄埔村保存较好的一座祠堂,深三进(假四进)硬山顶,灰绿筒瓦,迎面而立的是两根周长159公分的大圆木柱,基础花岗岩,给人以大气稳重感。

  “这个大门原是朱红色的,现在刷成黑色漆了,”昨天下午,看守祠堂老人胡永湛老人指着宗祠大门心疼地说。他担心南都记者不相信,还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相册,翻出2004年拍摄的祠堂大门照片给南都记者看,大门以前确实为朱红色。

  除了大门,让胡伯心疼的还有二进拜台(走廊)的24根红杉木、屋檐的木雕,也一并被刷成厚重黑色。此外,新换过的屋顶瓦片太重,经常有灰块脱落,“如果有游客路过砸中怎么办?”

  胡伯还叹气说,原本整治的天井如今成为蚊虫滋生地。“这是地下坑渠渗进来的水,我扫完一次,一星期后又长满青苔,扫都无用。”

  提建议没采纳老人痛心

  “我报料是有根据的,不是乱说的,”反映完一堆问题后,胡伯坐在板凳上翻出一本陈旧相册,一页页翻着祠堂旧貌照片。这些照片是2004年祠堂修复前,胡伯托一名热心游客拍摄的。

  图片中木雕部分,可以清晰看见木雕一鸟一兽形状,曾为“四不象”(一说是麒麟,一说是龙,但一般祠堂是不能直接画龙的,只能是象形非形、似龙非龙的兽);岭南六大佳果———荔枝、杨桃、香蕉、木瓜、菠萝、爆子石榴(本地有壳的石榴)的单张木雕的照片同样清晰可见。虽然经风雨侵蚀和岁月捶打,胡氏宗祠有点黯然失色,但那古香古色的韵味和宏伟的气势,依然不减当年。

  再看重新刷过的木雕,雕花形状不够立体,胡伯认为那是刷的漆太厚的缘故。为了留下证据,胡伯可谓费尽心思,不仅提前拍照,还把二进拜台(走廊)三根原来的红杉木特意保存下来。

  胡伯说,在修复祠堂期间,他提醒过施工方,祠堂两边外墙的水渠修建应该低于一进天井,否则水会倒灌或渗透入天井。可惜胡伯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古村项目办

  胡家祠二进顶梁涂黑漆是专家考证后做的决策

  针对黄埔村胡氏宗祠修复问题,海珠区黄埔村古村项目办答复,2009年海珠区政府派工作人员与古建筑专家多次入村进行田野调查,对文物景点一一进行摸查并核对资料,对文物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修缮保护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在古村总体改造规划方案确定后,按照建设程序对项目方案设计工作进行招标,召开了专家评标会。最终确定由广东省国际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古村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古建筑修缮设计工作,尤其对包括胡氏宗祠在内的黄埔村内多间文物古建筑进行测绘并制定具体修缮实施方案,送交古建筑研究专家审定,并给出专业的修缮保护审核意见,再由区文广新局整理数据报市文化局备案。

  在胡氏宗祠修缮过程中,经古建筑专家多次现场考察,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考证得出胡氏宗祠二进顶梁应涂黑色油漆。因此在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以及在征得胡氏宗亲会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安排将胡氏宗祠二进顶梁涂成黑色油漆。

  ■专家点评

  古建筑修复应尊重历史

  昨天,文物专家崔志民也来到胡氏宗祠走访,他表示祠堂维修效果不错,就是一些细节应该注意保留原样。

  看到胡伯提供的旧照片里祠堂大门是朱红色,崔志民解释道:“古语云,朱门酒肉臭,古时当官的人大门才能油成红色,一般人家是不可以油红色的。”崔志民说,很多建筑的东西都有传统个中原由。修复古建筑,应该尊重历史原汁原味保留。否则一改,后人就会不知道亦可能误导后代。

  在察看胡伯保留下来的红杉木时,崔志民发现上面模糊写有几个字,连赞“实物有字记载,价值好高!”他还举例称,苏州有个明代的亭,每条木都写有字,那些木坚决不让人刷漆的。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