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们都是站在桥上尖叫的人

2012-05-28 06:31:58 未知

  5月初,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在纽约以1.19亿美元成交,在全世界的最贵名画中排到了第四名。已于1944年辞世的蒙克如果知道自己的画卖得如此高价,不知会不会后悔死得太早?

  去年9月,在挪威的奥斯陆,我去看了维格兰雕塑园,想起的却是挪威的两个灵魂人物:向社会的虚妄道德观挑战的剧作家易卜生,另一个是揭示生命中痛苦、恐惧和焦虑情感的表现主义画家蒙克。19世纪末,两位艺术家相互的支持和激励成就着各自的艺术人生,比如蒙克的《斯芬克斯》就给易卜生带来灵感的涌现,从而写出了《当死者复生的时候》。细心的蒙克记下易卜生当时去看画的情景:“一天,在展览馆中我遇见了易卜生,我们一起观看着每一幅作品,他看得非常仔细,特别感兴趣的是《斯芬克斯》一画……”

  1893年,蒙克着手创作组画《生命》。这套组画取材广泛,蒙克称之为“生命、死亡和爱的诗歌”。在创作这些画作时,蒙克从个人的伤痕出发,他把个人的经历,还有朋友们的遭遇融汇到一起,试图在象征和隐喻中揭示生存的恐惧与悲哀。其中《呐喊》是组画中最负盛名的:在血色的天空下,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桥上,一个面容枯槁的人,双手捂着耳朵,奔走、呼号。极度的恐惧使得他的面部扭曲,如一具迷途的幽灵。《呐喊》弥漫的不安是对难以把握的世界和陌生世界的恐惧。蒙克画出的恐惧氛围就缠绕在身边,人们因此把他称之为“深陷孤独的人类痛苦呐喊的画家”。此后,蒙克像得了强迫症一样,隔一段时间就画一张《呐喊》,一共画了四张。

  《呐喊》是怎样产生的?蒙克曾描述过当时心境:“我和两个朋友在路上走着,夕阳渐渐落下,突然间天空变成一片猩红。我停下脚步,筋疲力尽地靠在栏杆上,我发现黑蓝色的峡湾和城市快被天空那片血红的火舌吞噬了。我的朋友还是继续往前走,我却焦虑地站在那里浑身发抖,感觉整个世界歇斯底里地在呐喊。”蒙克在色彩里画出尖叫,这是他最极致的地方。像梵·高一样,蒙克用绝望的力量去处理色彩,色彩里居住着疾病与癫狂,他们是站在画家摇篮边的黑天使。《呐喊》画出了梦魇般的对不安生活的通知,毕加索就曾接到这个信息,他以不平静的心读出了他的见解:《呐喊》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场景,震颠的、色彩混淆的天与河,蔓延到天际的无止境的道路,一个骷髅一般的人,双手放在耳朵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好像在唤醒梦魇中无法苏醒的苦。

  多年后,蒙克的老乡史文德森似乎再次给《呐喊》做了注脚:不安滋生着恐惧。这个世界会更好吗?恐惧永远存在某个地方,我们仿佛都成为那个站在桥上尖叫的人。

(责任编辑:彭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