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杭州跨年展·醒墨》闭幕
2012-06-04 09:26:27 未知
经历了几天阴雨之后,杭州在6月1日开始放晴,笼罩在淡雾之下的城市就像是现实三维的传统水墨作品。来自美国的著名艺术评论家罗伯特·摩根风尘仆仆从上海机场赶到杭州,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简单洗漱外加晚餐后,他说:“我想去美术馆看看那些作品,虽然我已经看过了图片,但是没有什么可以和真正面对艺术作品的感觉相比,因为这些作品是我最近几年所看到的最为真诚的水墨作品。”
摩根口中的美术馆是位于延安路的三尚当代艺术馆,很多人熟知这个名字是因为从2011年底开始的一场展览——《2011-2012杭州跨年展·醒墨》,摩根所说的水墨作品正来自于这次展览。由三尚当代艺术馆发起的、经历了近2年筹划、近半年展期的《醒墨》,在上周末以一场独具特色的闭幕展为整个展览画上了句号。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诗人、评论家以及媒体共同参与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按照常规的展览来说,这已经标志着一场展览的顺利结束,但是参展艺术家张浩和展览策展人陈子劲在昨天下午系列活动结束之后所说的话却是:“这是一次挑战,一切才刚刚开始。”记者 朱春杭
个始终生命旺盛的生命体
水墨不仅仅是中国的符号
周末进行的《醒墨》学术研讨会,远不像大家所想象的“学术”那么无聊或者空洞。参展的六位艺术家、六位诗人,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术主持人,以及来自各地的艺术评论家和学者以这次《醒墨》的展览为核心,各自阐述了属于自己的观点。
来自香港的著名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张颂仁对《醒墨》项目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了展览的方式和大文化背景的关系上:“书画在中国古代作为文人的一种技能,更多的是以雅集的形式在文人之间观赏交流。而随着教育制度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书画变成了单独的艺术,成为了美术馆展示的艺术品。不过美术馆这样的‘白盒子’空间,对于所展示的艺术品也有着反过来的影响。如果在现代的展示环境之下展示的还是以前雅集式的作品,肯定会产生问题。《醒墨》的展览有着很有借鉴意义的观众划分,首先艺术家与诗人们的对谈和以前的文人雅集有着很类似的地方,而面对空间所展示出来的作品,包括了平面、装置以及多媒体等等,都以水墨文化为出发点,以现代展览的方式切合主题。从展览方式和艺术脉络来说,都是很有创造性的尝试。”
“我想用杰夫·昆斯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来对应这次的展览以及中国的水墨。最近有一位收藏家花了上千万美元购买了他的作品,在被问及收藏昆斯的原因的时候,他只是说‘因为看起来好玩’。这个回答代表了现在艺术市场上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审美的世俗化。因为容易被觉得‘好玩’,很多其实一般的东西就成为了大众追捧的艺术。”罗伯特·摩根在学术研讨会上激情洋溢的讲话,征服了所有的在场参与者。
罗伯特·摩根作为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对中国的水墨艺术有着独到的看法:“很多人认为现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当代水墨创作是一种政府倡导下的民族主义符号,而我觉得这是很不正确的。中国的水墨艺术始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保持着自己的生命力,而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艺术往往不是我们所见到的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作品。中国的水墨画一直以一种宁静的心态传达着艺术家们对于世界的人文关怀,这与西方大部分的艺术家不一样。这次《醒墨》展览所展出的六位艺术家,我在收到作品画册的时候就感觉这是我在近年来看到过的最具有诚意的水墨创作。张浩、花俊以各自的方式传达着自己对于社会状况的关心、用艺术的方式来传递一种精神上的内涵;王天德、管怀宾则借鉴古人的园林元素,以碑帖和概念转嫁的方式来展现水墨精神的现代进行时;黄骏和王冬龄的作品当中都有着人物形象,探讨的都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大概念。这些作品也许现在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兴风作浪’,但是一定是会被历史记住的。因为我们不能忘记,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东西,是符合大众口味需要的,因为大众的口味一定是朝向比较中性化的审美需求,而好的艺术往往会暂时被掩盖在各种社会景观之下。”
点、而刚刚在不久前完成自己回顾展的王冬龄老先生更是以人体摄影书法开创了自己书法创作的新高峰。
与其他展览相比,这次展览还引入了李辉、李森、潘维、默默、泉子以及李亚伟六位在当代诗歌界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诗人参与其中,这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的方式以及西方的艺术评论体系之间也建立了一座桥梁,以一种大文化的概念来做展览,这个在杭州、乃至全国的展览当中,也是文化跨界的第一次尝试。
说:“还有一种跨越,则体现在展览的学术评论之上,我们的3位学术主持来自中国香港、美国以及日本,三位世界级的艺术评论家带来的3种不同观点,对于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会有着全面的评价。在现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水墨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个主流媒体介入展览
拉动城市文化生活
《都市快报》作为主办单位介入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气息的展览,在中国的传媒领域走在了前沿。在《醒墨》当中,《都市快报》的参与模式是从展览的策划阶段就以大众文化审美需求为切入点,从展览的策划阶段就以一种人文关怀的模式将“艺术服务大众”的理念融入展览的活动策划当中。
作为《醒墨》系列展览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每个艺术家个展周末所推出的公共艺术体验活动已经成为近半年来杭州各大文化场馆当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参与这些公众艺术活动的人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次,从小孩到老人,从本地观众到国际友人……所有的事情都是从点滴做起,这些公共推广活动的观众,从最初参与张浩教授活动的20多人,到黄骏的人满为患,到王冬龄的限量参与,虽然从绝对数量上相对于《都市快报》的百万读者并不显得突出,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广,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些活动不仅仅给了观众们零距离参与艺术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改变了艺术家对于自己受众的看法。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也许是黄骏教授。展览策划初始,他对于公众活动的兴趣并不是很大,为了配合展览,只是安排了一场讲座。但是随着展览的进行,在前几次展览的活动基础之上,《醒墨》系列公众活动已经积累下了大量的参与观众基础,黄骏《超浓墨》的互动活动报名观众达到了空前的60多人。对于一个空间场地相对有限的私营美术馆、对于一个当代水墨的艺术家、特别是对于对当代艺术并不是特别感冒的杭州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巨大”数字!黄骏对此也产生了一种意外的感受:“其实和公众的交流互动,是大家都忽略了很久的一件事情。艺术家有很多话要说,观众们也一样有很多话和艺术家、和艺术说。这是一种双方面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
前不久,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深夜到访参观展览时说:“《醒墨》系列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以水墨为主要载体和切入点,但展示的不仅仅是水墨。水墨在这里是一种眼光,境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有人文气息的艺术家们,在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世界,具有强烈的江南人文气息。这个比很多体制化下面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展览有创意得多,要贴近老百姓得多,距离艺术创作的本源要近得多。我们都是了不起的。”
《2011-2012杭州跨年展·醒墨》的具体活动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有关文献的整理出版还在紧张的进行当中,而接下来三尚当代艺术馆要进行的则是一场以年轻人为主角的多媒体艺术展览。
家民营美术馆
用一个独特的展览开启杭州艺术新格局
在中国目前的整体经济组成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除了投资收藏之外,公益性的民营美术馆机构也在当代艺术的推广方面,以亲近年轻观众群体生活的方式日益显现出它们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重镇、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策源地,杭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不过有着浓厚艺术根基和艺术家资源的杭州,虽然有着众多的公立艺术机构,在民营艺术领域却很少举得出像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上海的民生美术馆这样由民营资本运营,专门关注于当代艺术推广的美术场馆,而更少能够看见有专业学术策划、展期相对较久并有一定频率推出相关公众艺术活动的当代艺术展览。而在这方面,《2011-2012杭州跨年展·醒墨》称得上是在杭州开启了艺术展览的新格局。
“我们的这个展览叫做跨年展,其实当中包含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展览的策展人陈子劲说:“这个‘跨’字更多的是跨越领域的意思。”
半年里,《醒墨》带来了6个风格各异的展览,张浩、王天德、花俊、管怀宾、黄骏以及王冬龄6位艺术家都有传统水墨艺术的背景,奉献出了6个不仅在风格上大相径庭、在美学观点和展览形式上也丰富多彩的展览。更重要的是,这些展览对于艺术家们自身也是重要的跨越。张浩将平面的作品带入了空间概念,王天德的装置成为他的精神返乡,花俊的垃圾灰行为书写成为了他个人艺术发展的新方向、管怀宾的装置当中由锋利转向了柔软的表达、黄骏将超浓墨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新起。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