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狂之狂·入道无道
2012-06-05 15:38:34 坚玉
道家学者,“江南布衣”江苏丹阳郦汾阳苦行四十余年,耗毕生心力倾注摩崖碑刻,造像墓,开创了拙、大、厚、淡的书风,郦汾阳先生擅径尺,径米榜书,工手札、尺牍、小品。其超大字静简浑穆,笔力扛鼎,墨透元气。小品恬淡安详,简约空灵。以“担夫争道”的“心力”发于笔端,作品呈现了“童心无忌”的意味,然愈看愈可爱。本集中载有郦汾阳先生不同时期的大草、狂草、行草、碑草等六幅面貌各异的作品。
2011年4月,郦汾阳先生在深圳智慧广场创作超大巨制草书《庄子•逍遥游》(108米×1.46米)。本书封面封底刊有该作四十余字。乃通篇逍遥游之“冰山一角,九牛一毛”而已,窥一斑以观全豹。此作以碑石造像入草,以气厚、稚拙和阳刚大气将古典草书改新。在创作上大胆突破、强烈的求新求变,而洗涤当代凡俗的千人一面的行草之风。其别具新理异态的作品,高度体现了作者对书法创新的指证。
尤为不可思议的是在108米的1430余字《庄子•逍遥游》中创作出现了正、草、隶、篆繁多的面貌。而又能统一和谐地熔为一炉,如“闲云野鹤、天马行空”似的纵横驰骋,在极大的随意中,奇丽多姿、自然率意,在用笔上似欹返正。线条瘦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意将古典草书传统转向现代形态的改变创新,在笔法、章法、风格很大程度上使郦汾阳摆脱张旭、怀素、王铎、林散之的笼罩,独创出一己家风,呈现出蕴藉而又逍遥之境,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另一件是超巨制郦汾阳书《金刚经》摩崖石刻(208米×5.08米)。将金刚经全文5500余字用严正简穆、清静安详的正书体完成,即日将与本集一同出版发行。
草书,尤其是巨幅大草、狂草并不多见,千百年来不过出了张旭、怀素、徐渭、王铎、以及当代****、林散之等有数几个大家。要写好草书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楷书功底,仅此还远远不够。若根底单薄,胡乱涂抹,必然粗糙野蛮、支离破碎甚至是蓬头垢面、一片狼藉,竟然自以为是,自美其名曰“创新”。在其书法集中竟然找不到一幅乃至一个正规楷书字,要知道历代草书大家无不善楷书。更有甚者以“张牙舞爪”的草书美其名为大墨信息,超大巨制以示惊人,八面威风地在展厅书店炫耀。
老子曰“大巧若拙”被现代很多书法理论家、书法批评家大量引申到傅山的“四宁四毋”中,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创作思想中,千万理论重在一个“拙”字,其他巧、媚、滑、排均属陪垫,那么究竟这个“拙”字,怎样理解,在创作中怎样做到,均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俗话说得好,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拙也好,丑也罢,一切实践都是用铁棒磨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要知道吃在嘴里香喷喷的馒头,是辛苦劳动种出的,不是说出来的,故而傅山的几句话里所强调的“拙”字是在创作实践中写出来的经验。
书法就是书法,作品就是一切,只有作品才是硬道理,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安道一、王羲之、怀素、张旭、颜真卿是写出了不朽之作,才形成后人批评理论,这是铁证。靠嚼舌头、卖狗皮膏是误区的导向,其实有的东西写一篇短文甚至几句话就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了,动辄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新词名句、长篇大论中找不到切入口,其内容空洞,缺乏实践令读者盲人摸象,毫无头绪,也许作家本人也茫然不知。
尽管有铺天盖地的精妙理论,至今也没有论出个如王羲之、怀素、张旭之类的书法大师来。一句话:“池水墨尽,败笔如山”才是铁道理。
王羲之书法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怀素狂草有“笔走龙蛇”,张旭狂草有“惊电疾雷”等形象的美誉,影响中国书法创作千百年,名垂千古,无可替代。
秦山“经石峪”,“四山摩崖”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有“青跨羲诞”“妙越英繇”“云鹤海鸥”之态,“如龙蟠雾,似凤腾霄,若具仙姿”等等的美誉,其殊荣超过了书法史上包括王羲之在内的任何一个大家,而安道一名不见经传,史载无名沉睡了一千多年,这又该作何理解呢?盖凡任何一个书家都决定不了自己的艺术价值。书家的生平际遇,社会生活,艺术个性,独特书风是靠历史时间推移确立的。
当我们看到一件个性十足精美绝伦的作品时,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激动不已。作品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感染力、吸引力,可以令观者心灵震荡,驻足不离。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的天生个性是分不开的。另外还要看作者的生平际遇,如徐悲鸿早年遇到康有为,林散之晚年逢***等,否则难免被历史淹没。
书法风格是透过书家感性、理性、个性的多种因素交织而产生。一个书家的艺术成就,看其是否为书法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其作品是否在历史中站得住脚,永为后人楷模,否则是痴人说梦。传世不朽的艺术品大多出自于那些人生坎坷的书家。可以说经历磨难越多,其艺术成就越大,大凡大师人才,其胸中情感忧患愤恨堆积如山,无从发泄,无从申诉,只能在创作中以似火山喷发燃烧情感,诉心中之不平,举凡历史狂草大师张旭、怀素、青藤、“八大”在书写时大呼狂奔,行神如空将满腔情感化为笔墨言语中。
再次强调书法创作独立于理论以外,真正高层次书法创作的现实定位应不需要理论构想和预测,需要实践真性的自然可行性。作品是每个书家的核心内容,一切理论的成立必须先取决于作品。
本集中载郦汾阳先生1998年所创作的25米×1.8米巨幅狂草****《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5岁创作26米×1.8米****《沁园春•雪》。二幅截然不同,反差极大、风格悬殊的草书,在十几年前可算得上“破天荒”的大草作品了。
《井冈山》狂草大开大合,长线条,大幅度,多牵丝在一笔多字的飞白引带中如“万年枯藤”,以“逆水行舟”的运笔疾涩空灵,在长达数十厘米的线条转折处能纵能敛,豪迈恣纵,给人以宏大气势表现出重上井冈山生气勃勃的壮观景象,以抒情怡性的书法来表达内心精神世界,字里行间重精神,笔墨纵逸蕴藉,骨力内涵沉稳,作品中表现神采潇洒,春风得意的畅快,流露出伟大人格和博大胸怀的心灵轨迹,通观全篇如高山流水,天朗气清,又如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奔放豁达,摄人魂魄,有余音绕梁之感。此作尚有张旭、怀素影子,更没有摆脱林散之的桎梏,但从作品已看出郦老在着眼于草书的发展与创新上大做文章,着眼于草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从实践出发既能继承传统又能有所创新,既能体现时代风貌又能不被时弊所污。这必将是草书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001年时年58岁创作大草26米×1.8米****《沁园春•雪》用内敛外张、风骨苍润,在大气浑穆与局部细微笔法上强其韵与意,多独成字少连贯,以厚实的笔墨丰富草书的空间感,在大草领域中大力拓化,大胆地将摩崖碑刻参与到草书行列中,增加了草书理性意境,开始逐渐具备自己的个性新貌,基本摆脱了张旭、怀素、林散之的笼罩,标志着碑草在书法实践领域中最高审美理想的初步实现。突破了草书常规,独走新路,也许是一条峥嵘之路。
2010年秋郦老创作老子《道可道》59字,11.8米×1.46米,完全以碑入草,至大至拙,雄深雅健。以大拙、大厚、大浑、大穆的笔法化摩崖为篆隶碑草,将大狂、大颠蕴藏在笔墨形态深处表现出静穆庄正,道德君子,端严尊重,抱朴守真碑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将碑学推向碑草书,逐渐形成了最高发展阶段,从长期的实践中说明了碑草书的形成,连贯到2010年郦老创作的108米×1.46米碑草书《庄子•逍遥游》。人初见而敬畏之,然愈看愈亲和,通篇流露出真正的艺术的实相、真相、给人以大义凛然的正气,将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移化到碑草书笔墨中。它不仅代表郦老的个人成就,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出碑草书形成为现代草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型,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当代写草书的人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观者寥寥无几。有时甚至代无一人,能呈现一家风貌更是像大海捞针,尤为凤毛麟角,因草书是天才的艺术。不具特别性情和另类个性者断难在草书领域中获得成功。郦汾阳靠一己之力有力地成为空无依傍的落寞者,以凛然不屈的人生信仰和正气致力于碑学的发展。
2009年时郦老66岁。创作7.2米×1.46米碑草书王勃《滕王阁序》。以造像墓 志入草。在字里行间单独以每字一位,基本不作牵丝引带,强调古拙、古厚、古雅、古淡在点线变化中表现书者的学识修养、气质性情以及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以气韵生动,如“婴儿”般的可爱寄情于点画之中。书写时表现极大的真性自然。达到简洁、孤高、幽玄、脱俗之风骨。从人生的深层心理欣赏碑草书的境界。也许这才是具有时代性的碑草书独具新理异态艺术创作的标准。通观全篇字里行间似断还连,似欹反正,亦刚亦柔,恬淡童真,奇幻百出。每字、每笔、每画如刀刻玉雕,满目珍珠,点石成金。犹如千万颗佛珠洒落作品中。
郦老能够将主体个性气质与书法古典传统和时代审美风格用碑学完美结合,充分说明了书家的精神境界直接决定着书家的艺术境界,最终以强大另类的个性艺术出现在作品中。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286])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