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兄忆王小波:他作品虽写男女之事但品位高绝
2012-06-08 10:59:01 未知
著名作家王小波于1997年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他的胞兄王小平所著《我的兄弟王小波》本月初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记述了王小波的一些往事,为读者了解王小波自由独特的灵魂,打开了一扇门。李银河在阅读书稿后感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年长王小波3岁的王小平,1991年于美国图兰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近日,王小平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有时候,恍惚之间,我有一种他是我另一个分身的感觉”
记者:是什么使您决定写这本回忆录?
王小平:我写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偿还文债。5年以前,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于编辑就约我写一本有关小波的书,但我一直拖了下来,觉得写一本书是件很大的事情,不敢轻易答应。但后来眼看着自己年复一年,书生老去。我的姐夫曾警告过我,如果再不写的话,也许有一天就根本写不出来了,所以决心写。
记者:王小波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很多人可能会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这本书。
王小平:我写的是有关小波早年的事情,其中大概不会有多少奇闻逸事,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成分。我只希望读者能从书中看到一个具有特别感触能力的人,一个以独特品位体验人生的人,一个对这个世界的滋味过于敏感,常常会被魇住,并始终保持童心的人,看到他营建的精神家园,以及他一步步走过的心路历程。
记者:有评价说这是“最接近王小波的书稿”。
王小平:这本书和一般回忆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除了对事件的记述之外,还记录了一些我们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精神活动。小波小时就经常闭目塞听,露出一副呆呆的表情,站在同龄儿童中间,是个异类,连母亲都怜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波发呆的时候,两眼会固定地凝视一个地方,必须推他一把才能把他唤醒。追忆当年的情景,自有一种迷离而动人的感受。在追溯弟弟的感受时,我采用了猜测和揣摩的方式。在我们幼年的时候,由于语言能力有限,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小波自小和我投契,无论干什么鬼蜮勾当都在一起,平日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被姐姐们称作一狼一狈。对我来说,小波不单是一个童年的玩伴,一个和我存在血缘联系的人,而且是世上难觅的知音。有时候,恍惚之间,我有一种他是我另一个分身的感觉。有这么一个心灵契合的弟弟,如今想来,觉得上天实在待我不薄。
“随着年龄增长,对于死亡的生理性恐惧和厌憎会越来越淡”
记者:书里回忆失去弟弟的痛苦,是不是对自己很残忍?
王小平: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死亡的生理性的恐惧和厌憎会越来越淡。所谓“生而何欢,死而何惧”虽不敢说真能做到,至少也略得其中三昧。这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种道心的增长,价值观的成熟,渐渐对生死的界限看得淡了,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如此。所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确实可算作一种智慧或者说特别的境界。我说这些话,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就是我如今已能够比较平静地回顾两个弟弟的逝去,这种回顾对我来说算不上残忍。
记者:您以前和王小波讨论过死亡吗?
王小平:“死生亦大矣”。对于死亡本质的考虑好像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倾向。我们从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虽然遥远,然而终于不免。从童年时期开始,它就像一个无法愈合的心灵的创口。想起这件事是一种折磨,但又不能不想,而且无法想像有人能如此超脱,完全不想这种问题。有时候,我们兄弟间无须张口,就知道对方和我一样陷入了对死亡的思虑。这件事情彼此心照,无须讨论,也无法讨论,因为封口一打开,就是一堆令人不快的内容。
“我毫不怀疑,小波的作品是可以传世的”
记者:王小波的有部分作品被人看做“风月小说”,在您眼里,他的作品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王小平:把小波的作品当作风月小说无疑是一种偏狭的看法,对他而言是不公平的。
他的东西,虽然有时语涉男女之事,但品位高绝(这一点,以后的人可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我毫不怀疑,他的作品是可以传世的)。绝非皮肉滥淫之蠢物(曹雪芹语)眼中的色情描写。小波作品的价值,从一个方面来说,在于他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高尚品位,一股尘世中的清纯之气。如对自然之美的依恋,对什么是好的文字、好的文学传承的体会,而理性之美、思维的乐趣更是品位高绝。他的文字,有一种内在力度的起伏跌宕,一种舞蹈和音韵之美。这些东西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唯有缘者得之。而有缘人再传有缘人,这一团精神能量也许就此传递下去,不致泯灭。
本报记者 邢虹
本报实习生 徐丹丹
(责任编辑:郭志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