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书法从文人自娱自乐的书斋中拉出来
2012-06-14 11:26:03 朱春杭
《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每次展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都会赋予书法不同层面的意义——2009年,他在北京用书法大展征服了中国美术馆;2010年,他用书法向50位前辈艺术大师致敬;2011年,他又用书法记录西泠印社108年的历史……
等到2012年的现在,《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他再次推陈出新,将直击时事与民生的创作理念,结合在书法当中,把“阅读书法”的理念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纯技巧的书法有着一种局限性
之前在《关于书法家的“社会责任”》这篇文章中,陈振濂曾经提道:“书法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注度是不够的,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是较遥远的,缺乏密切的衔接度——正因为不够,所以要认真进行提倡。”
所以,早在今年1月份,《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就开始进行前期筹划工作。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展览日前以丰富饱满的状态呈现给公众。其中除了包括陈振濂近三年来几次重要大展的精华之作,更加入了今年新创作的一批书法作品,形成“阅读书法”这个全新观念。
陈振濂说:“从过去的书法中,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过去所发生的史实。因为传统文人创作书法时不仅仅是在写字,而是在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内容也是书法艺术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最著名的例子也许就是《兰亭序》。”相比之下,现代书法创作很多都是以纯技巧的方式书写古代的诗词歌赋,“这对于书法本身来说,有着一种局限性。书写时事,一方面可以为后世留下书法在当下的时事记录与艺术文献,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传承。”
把书法艺术从小圈子里拉出来
本次展览中,“壬辰记史”和“民生叙事”这两部分的书法创作,体现的正是陈振濂作为一个书法家,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关注。
“壬辰记史”以2012年所发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国际资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人文精神、教育科技、国家政策、道德建设、市政管理、民生需求等当代史内容为创作题材,以书法丰富的笔墨艺术形式表现。如作品《物联网服务民生》,记录的是浙江高科技服务民生;《最具幸福感城市》阐述的是杭州再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十大理由……
“民生叙事”是把书法从文人自娱自乐的书斋中拉出来,面向火热的当下社会生活,通过微博、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广泛征集社会各阶层的民生诉求与发展期望,然后从数百份征集来的稿件中,遴选出60份具有普遍意义的民生内容,改编成浅近的文言文,并创作成为书法作品。
如《画家的画·微博述清洁工祖孙亲情》,讲述感动千万网友的环卫工人张景和在街头亲吻孙女的故事;《nnhorse0307·微博谈养家奉老与事业工作之两难》,感慨的是80后双独家庭在事业和养老之间的两难抉择。
这些作品从微观处反映草根诉求,使原本仅在文人士大夫或诗词歌赋等小圈子内谈论的书法艺术,真正将触角延伸向全社会各个领域,并使书法与社会民生产生密切而即时的互动互证。
各个展厅都有着丰富饱满的内容
除了最新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浙江美术馆1号大厅展出的还有——“守望西泠”(108件专题作品)、“大匠之门”(50件专题作品)、“金石拓片题识”(60件题跋作品);2号大厅主要展出的是“碑帖题跋”(30件尺页);3号大厅展出的是“简牍百态”(20件主题作品)、“古隶新韵”(12件作品);4号大厅集中展出“壬辰记史”(158件主题作品)、“民生叙事”(60件专题作品);“榜书大幛”(30件大作品)和“题壁大书巨制”(5组作品),分别在5号和6号大厅展出。
像“守望西泠”“大匠之门”这两个主题展区,集合了陈振濂在2009年和2010年的作品,意在表现传统文化理论与历史在书法中的传承轨迹;“碑帖题跋”“榜书大幛”“简牍百态”“古隶新韵”等展区,体现的是书法家追求书法自身的内在技法(简牍)、形式(榜书与大幛)、书体(古隶)、书写状态(题跋)等本位内容,更偏重于陈振濂对书法艺术本身的探索和追求。
“壬辰记史”——《慢生活》
《慢生活》内容:
近日出游,时尚游轮而非飞机高铁,盖行色匆匆,远非享受生活之道。而游轮航行,或三五日,悠然湖海江河生涯,一洗尘涤,细细品味,此乃真游览也。故以豪华旅行,必取游轮。有三峡、日韩、台湾、新马泰各航线,颇见慢生活之妙也。
“民生叙事”
——《周伊甸·述八零后》
《周伊甸·述八零后》内容:
城市有向日葵志愿者小分队,皆为八零后,来自政府、媒体、学校,由十人增至四十余人,常年奔波于社会福利院,为孤儿辅导学习、为智障者作心理疏导、为残疾人照料生活,民间善举活跃于每个城市角落,足称吾杭一大风景线。谁言八零后自私哉?八零后足为社会中流砥柱也。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