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春拍】朵云轩拍卖之天下金城第一卷
2012-06-18 13:28:34 未知
《金北楼摹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局部
《金北楼摹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局部
《金北楼摹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局部
万壑与千岩,奔凑赴腕底。
石田得意笔,似此亦无几。
旷代接精神,摩眼叹观止。
这是《金北楼摹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后郭曾炘的跋尾,斯为知言。朵云轩2012春拍将于2012年7月10日-12日在上海四季酒店进行,预展为7月8日-9日。今年正值朵云轩拍卖20周年,此番收到如此绝世佳作——天下金城第一卷,实属激动难耐。金北楼即金城(1877—1926),原名绍城,字鞏伯,一作鞏北、拱北,号北楼、藕湖,斋号墨茶阁。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幼嗜丹青,生有夙慧,课馀摹画,动笔即深得古人旨趣。著有《北楼论画》《藕庐诗草》等。
此模本高32.5cm,长1310cm。耆龄题签《鞏伯摹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引首汪大燮题《金北楼模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画心钤白文“藕湖南岸是侬家”,朱文“鞏伯”骑缝章,“北楼摹本”朱文印。尾署“己未(1919年)七月吴兴金城临”,钤白文“金城印”。
此卷底本《沈石田赠吴匏庵行卷》为沈周煊赫有名之作,历代著录,流传有绪:初为太仓王世贞所得,万历间归常熟严泽,崇祯间归睢州袁枢,清初归松江王顼龄,清末归滇生,晚清民国时归金城。2012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时虽注为“传本”,估价60—80万港币,但仍被当代巨眼以3706万港币购藏。此卷底本钤“吴兴金城”鉴藏印,当是可信不诬的“细沈”长卷。
底本曾藏金城家,可以想见《金北楼摹本》是金城对着沈周原本精心临模的。此模本一丝不苟,画中层岩叠嶂、飞泉绝壑、松木竹石、桥梁宇舍、人物舟驴等各种物象无不毕具,无论是造型的准确生动,还是墨色的浓淡枯湿,较之沈周原作,几乎不爽毫厘,若掩去尾署“己未七月吴兴金城临”字样,二者简直就是“双胞胎”。金城缘何要如此逼真地再现沈周?其目的、意义又是什么?本文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金城学画时取法的需要
金城是“入古出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认为学画必须先从临模古人入手,否则皆为“不得法”。其《画学讲义》有云:
尝谓学画,有常有变,不师古人不足以言画,……伊古来画艺界之大家,无一非师承前人而亦寓法于天地之化育。……对于古人所传之真迹,前修之杰作,潜心揣摩,静观临法,以求自得。
《沈石田赠吴匏庵行卷》无疑是符合金城审美标准的前修杰作,金北楼《模沈石田赠吴匏庵行长卷》也正是他画学思想的忠实体现。王世贞称《沈卷》“是画中王也”,“凡三年而始就”,“当为(石田)翁第一笔”。今观金鞏北所摹全本,无一处不用心,无一处不竭虑,虽不知金氏临作经年几何,但博识家允为金城平生第一名迹、第一图者,实非溢美之词。
二、金城用老墨、陈纸再现沈周
金城对作画的工具材料特别讲究,《画学讲义》专门论述“设色”“墨笔”之法,而于作画用纸,尤其用心。他说:
余临古画,古人用纸者余亦用纸,然必择旧纸为之。宋元纸不可得,得明纸临画较为易似,否则亦须乾隆时纸,不然宁用绢,不用纸。
此临卷为纸本,与原作材质一致。观其得心应手处,干湿咸宜,神采奕奕,迥异寻常,非金氏所藏老墨、陈纸,不能达到此等境地。
三、金城欲借此摹本传沈周画法
近数十年来,印刷工艺日新月异,使古本中的极精微处也能毫发毕现,这是金城那一辈人不能想见的。遂记起赵之谦、杨守敬都曾大量双勾秦汉刻石,欲借此双勾本使秦汉古法得以承传,赵之谦并刻“会稽赵氏双勾本印记”以钤打在双勾本上,边款云:“不能响搨能双勾,但愿文字为我留,千载后人来相求。”金城临摹古画是时代使然,其欲借此摹本而传沈周画法的拳拳之心,令人动容。此摹本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绝非偶然,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亦随之升华。
四、金城摹本与沈周原作可谓画史双璧
金城“入古出新”的创作思想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肯定,该摹本与沈周原本对照学习,能使学习者豁然开朗、顿释疑滞。金氏还将这种学习方法视为画家的立身之本,尝云:
故欲争画院中列一席者,当以古人之笔法为法,……将古人笔意所在,揣摩透彻,则未有不得其神髓者也。
他的《金北楼摹本》确是学画津梁,亦是海内摹作孤本。昔沈石田所摹长卷,著名者如《大痴富春山居图》,亦一笔不苟,此金拱北复摹石田本,恰如当日石田摹大痴,皆画坛巨制也。此本对于国画传播史、画法传承史、流派递嬗史等研究意义非凡,正可与沈周原作合称“画史双璧”。
(责任编辑: 叶旭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