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拍卖市场调查之三:谁在拍卖场举牌?
2012-06-20 23:58:17 蔡卓
雅昌艺术网讯(蔡卓)拍卖市场,真真假假,总让局外人感觉雾里看花。谁送拍了东西,谁在拍卖场举牌,谁因为投资艺术品而收益,谁又在艺术市场栽了跟头,始终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非典前后 市场主角被重新洗牌
浙江的拍卖市场上都是哪些人在举牌?若按照购买目来划分,从人数上模糊统计,送礼之人约占三分之一,剩下70%中,短线投资客占据50%,余下20%才是长线投资者和收藏家。那么哪一类人是市场最大的推动者,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的答案并不相同。
回顾浙江人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历史,还得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一位行家向记者透露,解放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最早的弄潮儿,还属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批文物贩子,尽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种私下进行的交易属于非法行为,但至少这些人更大程度保护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很多行家正是从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开始起步。而那个年代,杭州文物商店的吴昌硕、蒲华作品,不过十几块钱一张。
一直到九十年代,北京、上海、浙江、四川陆续开始举办艺术品拍卖会,买卖艺术品的行为不仅受法律保护得以登堂入室,这种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方式也吸引了更多人进入了这个圈子,在资本和市场的催化下,艺术品拍卖行情逐渐升温,据记者了解,九十年代至非典以前,出入浙江拍卖市场更多的还是热爱艺术并且懂行的个人,但是由于这些人手中资金不多,大多数还是以藏养藏的方式。“那个时候谁也不想在手上拿很多的画,左手拿进,右手变钱。这个阶段也是有利有弊,我们底子薄,挖肉补疮,很好的东西买来赚点钱就走掉了。”杭州一位资深收藏界人士说。
大约在非典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大约十年漫长的发酵迎来第一次井喷,书画价格翻着跟头往上蹿,当一张画的价格涨到几百万的时候,老一代行家只能望洋兴叹挥手作罢,实力雄厚的企业和机构代替行家成为艺术品市场新的主角。
浙江三江拍卖的艺术顾问朱瑶春先生是杭州书画收藏界资深人士,也是一位鉴定专家,对明清书画和近现代书画有深的见解,谈起拍卖他有很多的故事可讲:“黄宾虹我是浙江买得最早最多的,过手的黄宾虹超过百件。从九几年开始买,以前瀚海的拍卖会,我曾经一场买过六张黄宾虹,价格都是两万三万一张,基本上没人跟我抢。到2004、2005年,黄宾虹涨到几百万一张我也不买了。”朱瑶春有一张五尺整尺的黄宾虹,买来时大概20几万,过了几年他以46万将这张画转给宁波的一位藏家朋友,去年宁波的藏家将这张画送拍长乐,拍了750万元,据说买家是杭州拍卖界近几年的大客户“红楼老板”。
对于拍卖市场买方势力的重新洗牌,浙江国拍副总张嘉法也深有体会:“我做了十七年拍卖,从买家来看,当年是一拨人,现在是另一一拨人。老的退出江湖修身养性了,新的面孔进来很多,当年倒字画的那些人,已经不是主流人物了,因为企业家进场,他们已经拼不过了,现在就是家里还有些老底子的东西,偶尔放一两张出来,已经不是举牌的人了。”
浙江拍卖市场买手地域分析
浙江拍卖市场的买手来自哪些地方,西泠拍卖和其余中小拍卖行的情况相差甚远。西泠拍卖总经理陆镜清谈到,西泠拍卖最初的几年的确是以浙江买家为主,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本人的社会资源更多还是在浙江,但是随着公司的声誉和规模逐步扩大,上海买家逐渐取代了浙江买家的地位。“我们最多的买家和送拍人是上海,比率超过浙江,上海比率在50%左右。浙江曾经一度在我们的创业初期占很大比例,逐渐,它的位置被上海取代。以前浙江第一,后来上海第一,现在上海的比例也下降了,北京、沈阳、成都的客户都有,因为一个拍卖行越是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本地客人的比率肯定是要下降的。现在上海所占比率大概30~40%,江浙以外30%,浙江三分之一不到。”
对于浙江其余的中小拍卖行,省内买家所占比率大约超过了80%。那么,哪些县市的人在参与艺术品拍卖呢?据悉,金华地区是省内涉足艺术收藏与投资领域比例最高的一个市,金华人买卖书画有个良好的氛围,资金不见得雄厚,但是普及程度高。义乌尽管经济发达的是小商品城,但是艺术氛围也非常浓,常有义乌的老板把全国艺术名家请到义乌做客游玩,并留下一些作品。有业内人士亲见,义乌一位老板家中屯有名家书画上千张。永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以五金城蛮声国内外,文化的积淀和经济的发达自然将这里不少企业家引入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
不过,从全省范围内来讲,一个城市对艺术的热衷程度和其经济发达程度并不匹配。比如,民间资本最雄厚的温州就很少涉猎艺术,温州人向来只买看得见的东西,抄完房地产之后,温州人近两年也开始炒紫砂、玉器、翡翠等,或许是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做榜样,温州人一直没有大范围触及国画和油画领域。
宁波也是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据了解,宁波人介入艺术品领域的人不多,但是大多数有企业和机构背景,一旦介入资金会比较大,有些企业每年都有上亿的固定开支投放在艺术品领域。宁波人买艺术品也有“抬石头”的传统,比如每个人凑几百万,十个人就能拿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去拍卖市场买顶尖的东西。近两年全国兴起艺术基金,宁波在这方面走在了其他城市前面。
在西泠拍卖总经理陆镜清的印象中,浙江人当中在拍卖会上买得最多还是杭州人,杭州人购买艺术品的方式是细水长流,比如一个老板每年固定花几百万上千万购买艺术品,并且藏得比较久,最接近收藏的概念。
其实中国的拍卖会无论地域远近规模大小,只要有好东西上拍,人们都会蜂拥而至。浙江国拍副总张嘉法发现,这两年常有来自省外的陌生面孔出现在浙江的拍卖会现场,而这些买家下手往往比老藏家更为果断。“新涌进来的人因为对艺术品没有一个历史的概念,尤其是价格问题。老藏家因为看到价格涨起来的,以前12万的东西,现在卖180万,他下不了手。新买家本身进来就是是有钱的,第二个他没有12万这个概念,所以他认为就是180万的价格,下手就很快,而且会拼,你出180万,我就出200万。这些人主要是三四十岁的富二代,或者企业的传人,老头打下了天下,他们进入市场身价就是几个亿。”
拍卖会上最霸气的浙江买家还属慈溪人,慈溪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因此这个地方的藏家对瓷器情有独钟,据说海外拍卖市场过亿的瓷器记录很多都是由慈溪人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对文化艺术竟如此热衷,当让温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汗颜吧。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