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50张老地图 看500年广州城变
2012-06-28 08:41:40 李晓瑛
下月3日起广州中山图书馆展出大批珍贵历史地图,免费供市民参观
7月3日,“广州老地图展”将在中山图书馆开幕。跨越羊城500多年(从明清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历史的50余幅广州老地图,将让观众感受那些或是“湮灭”或是“新生”的羊城街巷。展品源自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梁基永先生和沙志仁先生收藏。昨日,南都记者率先来到展厅,探寻老地图背后的城市往事。
明清时羊城为何像欧洲小镇
“这是广州吗?怎么有点像欧洲小镇呢?”展览入口处,几幅由德国人绘制的广州地图,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据工作人员介绍,明清留存下来的广州地图,大多数出自“洋人”之手。
按照当时的规定,外国人不能随便进入广州城池,只能站在城外眺望。这些绘制地图,很多细节全靠他们的想象。“所以,在地图上,大家除了认得高耸的六榕花塔、五层楼等地标外,其余建筑都画得很像欧洲小镇”。
记者发现,那时的广州,向北已把越秀山纳入城池,向东则已扩大至今日的大东门一带。
民国初年曾大拆城墙搞城变
到了民国时期,广州城动了一次“大手术”。据说,辛亥革命以前,号称华南地区商业最繁华的广州,只有一条可供车行的马路。于是政府决定拆除城墙、大修马路。“现在最著名的骑楼街———人民路(即当时的太平路),就是拆除城墙后,重新开辟打造的”。
民国初年的一幅广州地图,就清晰地标明了需要新辟的道路。而且那时的地图也表明广州城正在逐步往东发展。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州城东的城中村,包括簸箕村(即今天的杨箕村)、林和村、石牌村等,在那时的地图上均可见到。
大沙头曾规划成第二个沙面
值得一提的是,绘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一张广州大沙头建筑计划图,给当时的市民描绘了一个高尚住宅区愿景。
“大沙头与沙面,同属广州的两个小岛,政府欲仿照沙面,建设大沙头”。然而,据1955年航拍的一张大沙头地图显示,那时的大沙头东部依旧是田塘之地。原来,由于民国政府的财力不足,大沙头“高尚住宅工程”被长期搁置,最后不了了之。
@珲弦:(地图)挂得太高了,我只眼水平直望净系望到珠江同河南,五层楼净望到个影,更北嘅踮起脚都睇唔到。
@飞羽悠扬网清风:呢个展览斋D啦,净系得几十幅图。其实可以加D互动的元素,使观者可以通过呢个展览了解广州的发展同变化。
看展小贴士
时间:7月3日至7月15日
地址:省立中山图书馆一楼展厅
票价:免费
特别服务
放大镜“恭候”
想睇真D,又嫌字太小?放心,展览主办方特意在咨询台上准备了几把放大镜,供观众免费使用。
明信片“拼图”
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广州地理”,主办方特别制作了3组明信片。每组由9张明信片组成,其图案拼接起来,可以成为一张老地图。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