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深圳承揽中国设计“第一展”

2012-06-28 08:57:16 刘琼

中国设计大展学术策划会昨在深召开,“业界大佬”群策群力

韩家英

  今年12月,“设计之都”深圳将迎来中国设计大展,来自全国的设计名家作品将在深圳集体亮相。昨日,中国设计大展学术策划会议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20余位中国设计大展学术委员、12位策展人悉数出席,为在深圳打造这一国家级专业展览权威平台群策群力。这也是继5月30日大展在北京正式启动之后,专家们首次就策展具体内容展开探讨。

  中国设计大展是由文化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家级设计展览。展览具体承办机构为文化部艺术司、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据了解,作品征集截止时间为9月30日,展览定于2012年12月7日至2013年2月26日举行。

  深圳“勇扛”重任

  提及该展览在深圳举行的背景,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巡视员、大展组委会副秘书长柴凤春介绍:深圳是现代设计的策源地,也是国内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具有很好的创意设计文化基础。一年多以前文化部艺术司领导来深圳调研“设计之都”的建设情况,认为深圳具备国家级设计大展的运作经验和非常丰富的承展资源,首次提出了在深圳筹办全国设计大展的设想,文化部为此多次举行论证会。2011年底在艺术司的直接指导下,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开始起草展览方案,经过多次征求部分专家和委员的意见,几易其稿,最终生成了目前的策划方案。

  “这次文化部将中国设计大展放在深圳,既体现了文化部对现代设计产业的敏锐把握,又体现了国家对深圳‘设计之都’建设与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深圳市委副秘书长、中国设计大展组委会秘书长胡谋在策划会议上表示,深圳将勇扛重任,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整合资源,将尽力把大展办成“中华设计、民族立场、国际视野、深圳表达”的“中国第一展”。通过与文化部联合举办中国设计大展,致力于推动国家级“设计博物馆”的建设,在深圳建立起中国设计战略研究与学术研究的高端平台。

  专业大展也“亲民”

  早在2008年,文化部艺术司曾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第一届全国艺术设计大展”;2009年世界设计大会期间,文化部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艺术设计大展”。 在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中国设计大展学术委员会主任之一诸迪看来,此次在深圳举行的中国设计大展既是对之前展览的一种延续,又在展览的定位、内容、规模等方面与前两次有较大的不同。“它将在之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具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平台。”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时代 创造”。其含义是:时代造就中国设计,设计引领时代风尚,旨在鼓励中国设计创新,促进社会生活进步。大展拟由主体展览、外围展览和相关学术活动等内容组成。其中主体展览是设计大展的核心,分为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和跨界设计四个板块。此外,为了拓展展览的学术成果,促进设计交流,推动设计与产业的互动与转化,在中国设计大展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的外围展览和学术活动。其中,学术论坛将由深圳大学设计学院承办,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深圳大学等作为学术支持单位,是汇集国内外设计界的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独立设计师为演讲嘉宾的开放式论坛。

  柴凤春说,中国设计大展将于12月7日“深圳创意设计日”启幕,也将作为今年“创意十二月”的核心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本次展览地址定于市民中心地下AB两厅、莲花山户外跨越长廊以及关山月的室内馆。整体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可展示各种形态的设计作品。学术委员会认为,展览场地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最繁华地段,贯穿莲花山和市中心的景观长廊等市民休闲比较集中的活动场所之一,公众的参与度会比较高。在打造专业权威大展的同时,体现其“亲民性”。

  名家大腕来“策展”

  为彰显国家设计展的权威与公信力,组委会邀请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资深专家、全国重要的设计行业协会负责人和著名设计师组成学术委员会,指导与把握展览的专业水准。展览策展人更是“大腕云集”。主题展览四大类别共计12位策展人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香港、台北。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会员韩家英、设计史论家许平、美国Steven Holl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李虎、清华美院副院长杭间等“业界大佬”位列其中。

  在本次的学术策划会议上,四大策展小组向学术委员会介绍展览策划方案,学术委员则从专业角度对大展提供学术支持和专业保障,向策展团队推荐优秀设计师及作品。为了充分挖掘和调动设计界的优秀资源,本次设计大展还采用策展团队提名和广泛征集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参展作品。在国内外重要设计项目中竞标、重要展览竞赛中获奖、入选等资质的作品将作为被邀请参展的重要条件。

  平面设计策展组组长韩家英(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会员):

  提携80后新生力量

  此次平面设计策展人由知名设计师韩家英牵头,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会员、香港设计师黄炳培、80后北京设计师广煜组成。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的策展人期望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中国平面设计力量。

  韩家英表示,随着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舞台,平面设计师作品更多的呈现在商业、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平面设计舞台还在继续扩大。中国设计在文化特性、风格化、审美情趣、实用性上的要求越来越重要。“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行业的发展,面对全行业做出全盘思考和规划。”

  为此,策展小组将集结大中华区平面设计领域老、中、青三代设计师,征集最少800件作品,全面总结中国平面设计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增强设计的影响力和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展览内容包括VI、广告、包装、海报、插图、字体、书籍装帧以及多媒体8大门类,重点挖掘一些好的应用设计,开展专题研究,倡导原创精神。

  记者从暂定的获邀参展人名录上发现,王序、王敏、王粤飞、陈绍华、陈幼坚、张达利、刘小康、林盘耸、靳埭强等名家赫然在目,其中也不乏80后年轻的设计师。“我们希望能够从中找到非常多的年轻、有才华的设计师,让这些新生力量成为展览的重要部分和亮点。”

  空间设计策展组组长李虎(美国Steven Holl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创意智慧来自民间

  “我们要规避时下盛行的建筑表皮的表演和空洞的形式主义项目。关注建筑的文脉、空间表达。关注建筑与使用者、环境、街区、城市的深层关照。”空间设计策展组组长、美国Steven Holl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李虎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此次展览的主题。

  李虎认为,展览应该突破既有的对空间设计的类分,正视中国空间剧变的现实,尤其是新涌现的空间营造现象。通过征集、发现、整合、展示2008年以来中国空间设计的优秀作品,呈现中国设计师在空间设计诸多的实绩,反映出中国人生活状态的方方面面。为此,策展小组选择了社区空间、交通空间、购物空间、零售空间等50个空间类别,每个类别展示4个代表作品进行密集展示。重点邀请参展作品将以装置/模型、影像等方式进行呈现。在全面展示中国当代空间设计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正视中国空间设计的现实——不同类别之间、内地与港台、与国际水准存在微妙差异。

  李虎说,在展览中,观众不但能看到张永和、王澍、都市实践等知名设计师和新锐设计机构的作品,更出人意料的是,大众还能欣赏到非职业设计师的作品。在李虎看来,相比于受限颇多的专业领域,隐藏于民间的创意智慧更为迷人。

  跨界设计策展组组长杭间(清华美院副院长):

  设计从来不是独立事件

  相比于其他类别,“跨界设计”显然要复杂得多。如何界定“跨界设计”这一概念,征集具有说服力的跨界设计作品便是首要难题。清华美院副院长杭间认为:“设计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工业革命以来,平面、产品、空间、环境、服饰、装饰艺术等相互交叉,设计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综合体。”

  “‘跨界’在中国设计界已经谈论了30年了。但是一涉及到具体确定哪些设计师和作品能参展时,‘跨界’却又变得十分复杂。”因此,杭间提出,此次大展“跨界设计”的定义有别于过去以设计师职业区隔的“跨界”——不是设计师职业身份的跨界别,而是“专业”之间的交互、交融。“它不但是设计专业之间的交叉,也可能是设计学科与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会,甚至会与宗教、未来学产生关联。所有跨界设计不是过去的重复和简单意义上的整合,而是一种探索,探索性是跨界设计的原动力。”

  基于此,一系列另类却又不乏灵气的作品进入了策展团队视野。如品物流形团队利用余杭传统纸伞等工艺而设计出的一系列家居作品,洛可可将传统香道和产品设计融为一体的“上上香道”,以及将白瓷、珍珠和纺织材料三者结合起来的“白与珍珠”系列等将应邀参加展览,给大众带来独具一格的“跨界设计”体验。

  产品设计策展组组长许平(中国美协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揭秘“神九”和“天宫”设计

  自设计大展启动以来,产品设计策展组组长、中国美协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平与沈榆、刘振等策展团队成员马不停蹄,连续赴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台州、宁波、杭州等地进行产业调研。在与多地工业设计协会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之后,展品征集方向和展示方式也逐渐清晰。

  许平介绍,本次大展内容和构架方面,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分类方式,而是根据设计发展的问题形成“4+1”展区:“云端之路”,集中在科技转换和重大工程;“品牌活力” 强调品牌重建、文化创新与价值传播;“时代转换”则从材料工艺和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求现代化的创造;“和谐阳光”注重乡村重建、绿色生态与社会协同。另外,“请坐,米兰”特别展则邀请今年3月在米兰家具展上大放异彩的中国家居设计作品,让大众一睹获国际顶尖展会青睐的中国作品。

  更为吸引人的是,令国人无比自豪的“神九”和“天宫一号”设计也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许平说,为了展示这些重大项目,策展团队已和西北工业大学取得联系,他们已经答应将“神九”、“天宫一号”设计项目打包发给组委会。届时,观众将通过图片和相关文字说明了解其背后的创作故事。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