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美院来华留学生作品大集结

2012-06-30 10:23:10 黄俊娴

  

中国美术学院来华留学生与老师合影

  6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主办的“四海艺同——中国美术学院来华留学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以“四海艺同、和而不同”为主题,精选了65位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克罗地亚、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60余个国家留学生的百余幅作品,涵盖了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设计、影象,动画等各种创作形式。它是中国美术学院80余年秉承的学理,践履国际教育之路的脚步。这里的作品展示了中西美术元素的调和,传统美术语言与当代媒体表述的对话,多元设计产品和个性建筑方案的唱和。它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实践者共有的纯美理想。

  1928年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之初,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就提出了“整理当代艺术,学习西方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理念。80余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一直秉承这一理念,走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院就积极践行来华留学生教育之路,迄今已有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留学生在这所国际视野开阔的艺术学校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和当代艺术的面貌。30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了一批懂传统、讲创新,通技艺、富内涵的国际艺术人才,来华留学生教育成绩斐然。目前在中国美院学习的留学生涵盖了从进修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各个层次,涉及造型艺术、设计艺术、跨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传媒动画、建筑、美术史论等各个专业。

  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走向国际化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我们常说教育要走向国际化,放到国际的视野里,但实际上,我们目前的教育状态并不是那么开放。大量的国际交流都是面儿上的,短期的,这种“皮相交流”比较多。建立国际化一流学校一个基本的指标是本科生里、研究生里有多少比例的国际学生,教师队伍里有多少比例的国际教师。这两年,中国美术学院有了实质性变化,我这边今年已经有3个从美国名校过来的硕士研究生,因为我们的教学办出了特色。确实,在国内一般所说的现代建筑和中国本土的结合我们做得很突出。在国际上,全球化和地域主义冲突之间,建筑学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中国美院建筑艺术这块中的一部分已经做到可以和国际上完全平等对话的状态,甚至是我们在某些方面有非常突出的特征。另外一方面,在中国,建筑学这一学科有真正的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实践机会,这也是留学生过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当然,不同背景的留学生到这里之后,对我们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国外学生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参加学术性的活动,他们主动的意识以及这些可能上不经意的细节,使得中外学生之间有了互相交流和补充。在这种国际化的过程中,一些非常实际的、和教育有关的、和思考有关的经验就逐渐地融合,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当然我们还存在很多更加深刻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包括学科本身的,更深入的知识经验等,这些如通过国际交流我觉得特别有效。

  教学相长,更多是一种互补

  杨奇瑞(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学除了书画外,还拓展到雕塑、油画和设计等各专业。雕塑、油画等专业本身起源于国外,外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近年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影响和艺术水准。作为这些方面的教学者和学习者,外国留学生与我们教学的结合,本身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互补性。每一个外国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文化,他们到中国来学习,首先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交流。

  这种体会很明显地表现在克罗地亚公共艺术博士毕业生白伊达身上。白伊达在美国硕士毕业后,有着完整的西方文化体系。而更可贵的是她在博士阶段,主动地将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与自己所学相结合、并尝试研究。

  她提出了一个在西方已经开始,在中国尚未有的一个命题:“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艺术”。艺术和生态、文化、国际化以及艺术本体融合起来。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有自己的作为?这个命题是我们作为老师都没有去做过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和国际视野的接轨。白伊达还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学文化”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范畴里面,对于这一点深受业内许多专家好评。她的作品除了学术获奖外,其研究成果已经运用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同时,她也在帮学校拓展一些学术活动,比如说,最近杭州市和中国美院合作的“国际雕塑邀请展”她在其中就起着一个中外协调和沟通的作用。她应该说是国际教育学院培养出来的一个理论和实践双修的学生典范。

  我想随着我们的进步和发展,学校理念的提升,这样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看到新的专业内容,新的课题的增加,新的交流方式、新的文化沟通方式、发展方式也会越来越多,这种交流也同样重要和强大。

  “老杭州”阿萨杜尔

  来自保加利亚的雕塑系博士生阿萨杜尔可以称得上是个“老杭州”了。他在1986年拿了保加利亚政府的国家教育奖学金之后,便只身来到中国。在北京研修院读了一年之后,1987年就来到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先学染织和壁挂,然后又转学了书法,一直到1995才年回国。

  当问及为何会转学书法时,阿萨杜尔表示,当初学习书法就是想窥探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国文化肯定要先从书法出发。阿萨杜尔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即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网。在浙江美术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印象最深就是跟班里同学学书法了。阿萨杜尔就是通过与中国同学的接触,才开始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书法,怎么拿毛笔,怎么用墨。

  阿萨杜尔对于中国书画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觉得中国画和书法都在讲一个东西,那就是空间。山水画里的水、云、山背后的留白即是律动的空间;书法的黑白关系中黑的为实体,空白部分即是空间。阿萨杜尔坦言自己的这种理解也许有些片面,但是正是带着这种理解让他回国多年后,再次来到中国,以理解中国书画的方式探索纤维与空间艺术。

  阿萨杜尔(Assadour Markarov)

  雕塑系第五工作室 纤维与空间艺术博士生。

  现为保加利亚国家艺术学院副教授,染织系系主任。1986年毕业于索非亚艺术学院(今保加利亚国家艺术学院)染织系。1987—1993年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留学并取得书法专业本科学位。留学期间,同时师从世界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先生从事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于1992年凭作品《动物》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五届国际壁挂双年展”。先后于1997年和2003年参与英国伦敦哥德史密斯学院教授詹尼斯·杰弗里斯(Janis Jefferies)的课题《英国学院教育研究》以及日本京都精华大学教授浅田修治的课题《型染技术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以纤维材料从事创作,作品频繁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