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坐石坡寄闲情
2012-07-03 16:46:41 葛金根
嘉兴市博物馆藏张熊肖像画两帧
The paper depicted two portraits of Zhangxiong, one of which was painted by Bao Dong, the other by Fei Yigeng. Preface and postscripts, collection history and other participant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肖像画,作为人物画的一个分支门类,在中国有着历史的悠久,有写照、传影、写真、写貌、写像、写生、小像等等传统称谓。《尚书》载,高宗“梦帝赉予良弼”,“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①这类记载或带着浓厚的传说色彩,但从中可看出肖像画在商代便已具备相当写实的水准。晋六朝,肖像画已日趋成熟,有顾恺之、谢赫等代表性名家,有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像》砖印壁画等代表作品。至迟至南宋时期,肖像画作为独立的画科业已形成。晚清是肖像画盛行的时代,社会上下对肖像画的兴趣非常浓厚,留影存真才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对肖像画有较高的审美要求,往往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生活片断写貌留影成为配景肖像,以体现主人公悠闲自乐之文趣。嘉兴博物馆收藏的包栋《张熊肖像图轴》和江泰镛、费以耕《张熊画像轴》(依馆藏所定名),即是此类题材,体现着张熊游闲淡泊、寄情林间之雅趣。而且,像为当时人物肖像画名家所画,并有名人雅士的补图和题跋,甚为难得和珍贵。
张熊(1803-1886年),又名熊祥,字寿甫,亦作寿父,号子祥,晚号祥翁,别号鸳湖外史、鸳湖老人。家世吴江,入籍秀水(今浙江嘉兴),初居南门毛家坊,“曰至道堂。堂右小室,以庭有银藤花一本,因名银藤花馆”②,“位置精雅,壁无纤尘”③。“入其室,彝鼎卷轴,触目皆是”④,足见其收藏金石书画甚富。后迁城东鉏家滩,咸丰辛酉(1861年)曾居凤溪(今嘉兴凤桥)⑤。其时或更早年间,张熊许已橐笔游沪上,同治二年(1863年)遂移居上海⑥,故窦镇记其“常客申江,画名甚噪”⑦。又“寓沪最久”⑧,年龄且长,时被尊为画坛耆宿⑨,“与诸老苍揽环结佩,照耀一时”⑩。其“幼投石西谷(渠)学传神,不乐,改从夏茝谷授写生……三年学成, 出即行道”⑾,山水、花卉、草虫、蔬果、人物均能,兼能诗文、篆刻。尤工花卉、蔬果之属,“纵逸如周服卿,古媚似王忘庵。屏山巨嶂,以寻丈计者,逾见力量”⑿,《墨林今话》誉其“花卉为沪上寓公之冠”⒀。其画充满生活气息,用色艳而不俗,作品雅俗共赏,时称“鸳鸯派”,流行于上海及苏杭一带,与朱熊、任熊并称“沪上三熊”,成为海派之发轫者。从其学画者甚众,而教授门生有方,重视写生与默写,有《张子祥课徒画稿》为学画之范本留世。
《张熊肖像图轴》(图1),纸本设色,纵136、横57厘米。画中端左侧有款,署“丁巳冬十一月,子祥先生方家之属即正,子梁包栋补图”,下钤“子梁印”朱文长方印、“包栋长寿”朱文方印。画左下角有“张子祥”朱文方印压角。据此推断,画中之景或为张熊自作,而包栋补的应是人像。包栋,字子梁,号近三、子良,又号苕华馆主,清道光、同治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所作花木,笔意秀雅;画人物,衣褶古雅绝伦,似于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虽是先作景后补像,但图中松树、山石、烟云与人物、经营得当,松树葱郁苍劲,山石不失苍浑,山涧流水飞瀑,明秀静朗,气脉贯通,松声水声盈耳,有高古清悠之风。繁茂的苍松,则正寄托着画家延年益寿之心。人物写真形神兼备,衣纹线条圆劲流畅,着白衣,望之翩然,抱琴童子为之衬托,更显气质神采,优坐山水间,神情闲雅,表达了优游林泉、忘情湖山之意。而抱琴童子,亦印证着张熊于音律之雅好。《墨林今话》谓其“喜填词,擅小令,并谙音律”⒁,“善昆曲,少饮微醺,高歌自乐”⒂,并“葺笛弄晚风楼,兼为歌曲处也”⒃。“丁巳”即清咸丰七年(1857年),时年张熊55岁。据画面,此本定名为包栋《张子祥五十五岁小像》似更妥。此画后为收藏家嘉兴陶昌善所得,遂于画右上题跋:“吾乡画家张子祥,同光年间名大扬。鸳湖外史乃自号,时与三任相颉頏。屏山巨嶂一挥就,笔力充沛非寻常。古媚酷似王忘庵,纵逸犹如周服卿。银藤花馆最精雅,璧无纤尘窗又明。画罢呼童囊琴行,跌坐石坡寄闲情。只闻苍松谡谡响,又听清泉淙淙声。包子子梁为补图,精神奕奕气亦清。我得此图喜有缘,心香一瓣令人倾。民国三十八年元旦,携李陶山呵冻漫题。”并钤“嘉兴陶昌善印”白文方印,“陶山六十六后作”朱文方印,“拾香簃”朱文长方印,“五柳人家”朱文方印。陶昌善,一作陶山,字俊人,号韬庵、五柳居士、秀翁,工书画,富收藏,收藏北魏墓志拓片尤多。诗文对张熊的艺术人生以及此画的情况作概括和说明,表达了其收藏此作后的欣喜和崇敬之情。20年后,1959年2月21日,陶昌善又将此图捐赠嘉兴博物馆收藏。
江泰镛、费以耕《张熊画像轴》(图2),纸本设色,纵122、横49.5厘米。山石缓坡之上,杂树掩映之中,张熊着长袍,面容清癯,表情安静恬淡,左手倚石而闲坐,意态闲暇,右手执茶盅自陶然,侍候在旁的童子执扇侧望,炉上茶水待沸,构成一种高士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态。人物勾勒精细,线条简洁流畅,形神兼备。人像乃由江泰镛所作,画之右下侧有款署“吴门啸谷江泰镛写照”可证,并钤有“啸谷写真”朱文长方印。画之右上侧署“同治三年甲子秋仲,馀伯费以耕补图”,下钤“馀伯”朱文方印。费以耕所补背景,树干劲古,坡石皴染,苔迹点点,笔墨纯熟细腻,色调和谐,有空幽、清逸之气息。“同治三年甲子”,即1864年,时年张熊62年,故依画面,此本定名为江泰镛、费以耕《张子祥六十二岁小像》似更妥。费以耕(1824-1870年),字馀伯,浙江吴兴人。40岁左右因一目失明,自称了然道人。以耕,乃费丹旭(字晓楼)之长子,画承家学,工写照,如镜取影,仕女幽静媚秀。兼工花鸟,清灵雅澹。张熊与费晓楼、费以耕父子俩均有深交,他与费晓楼长客海宁蒋光煦之藏书楼“别下斋”,曾相夕相处,交流切磋,也遗有《水仙梅花图》、《芝仙祝寿图》等兴致酣畅时的合写之作。其中《芝仙祝寿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乃同客“别下斋”的两人,于道光甲辰(1844年)作客海宁另一藏书家朱均(字筱沤)寓所时合写的一幅杂花野卉,蒋晓楼记道:“甲辰冬夜,余与子祥同客筱沤昌亭寓馆,剪烛深宵,纵谈书画。子祥兴到,首写水仙一本,筱沤画芝兰,余为补野梅、山茶”,真文人雅事。而他与费以耕的交往如同其父,亦过往颇深,曾遗有合写之《梅月嫦娥》、《岸傍扁舟》等作。同治乙丑(1865年),也就是本文所述江泰镛为张熊作像、费以耕为之补景而所作《张子祥六十二岁小像》的次年,则江泰镛为费以耕作小像、张熊为之补景而成《了然道人四十二岁小像》(现藏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图3),又成一段风流。画像的江泰镛是联环中的一员,但其生平资料不见。本画款署“吴门啸谷江泰镛”,而《了然道人四十二岁小像》的张熊题款识中亦有“啸谷江泰镛”,从中可了解到一些信息,即“江泰镛”,乃吴门人,也就是苏州或苏州一带人;“啸谷”,乃其字或号。《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江镛”之名,“[清],字啸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写真,坐照取神,期须即就,无不妙肖如生。名与胡骏声相伯仲。《吴县志》”⒄。相关条件、信息均有相合之处,疑“江泰镛”即“江镛”,“江泰镛”与“江镛”本是一人,或许本应是“江泰镛”。画上端左侧有张熊本人对此画补记说明:“甲子秋仲,江君啸谷为我写照。越一年,秋季与余同居,昕夕聚谈,偶有所感,因占一律,聊识近事云尔。子祥书于沪上寓斋,时年六十有三。”下钤“张熊私印”白文方印。张熊所感的:“烽烟四起历春秋,促我移家海上游。随分做人甘少淡泊,信天生计判沉浮。二三故友归黄土(晓廷、锥庵、小圃诸君相继物故),七九衰年叹白头。虽有江郎一枝笔,但传神不写人愁。”款书墨浓笔健,丰润逸畅,有山谷道人之韵。张熊本人所题款书右侧有其侄所书:“天予清福,养真林泉。暮逾周甲,豪迈少年。气盛逾静,惟仁得天。写真豪素,意趋陶然。待者进茗,福如此泉。敬题叔父大人小影。乙丑冬日,侄男荣熙拜手。”下钤“荣”朱文方印和“熙”白文方印。图左下角有“倪禹功耽书爱画记”朱文长方印压角,可证书画及鉴赏家倪禹功曾收藏此画。倪禹功(1911-1964年),原名昌濬,禹功乃其字,浙江嘉兴澄溪(今油车港镇)人。善山水、人物,笔墨工致,劲峻古朴。1937年后寓居上海,专致书画考证、鉴定及修复,收集、整理了大量历代书画名家资料,尤于嘉兴书画家、收藏家及文献史料研究颇深,编著有《嘉秀近代画人搜铨》、《嘉秀藏家集录》等书稿,并深爱家乡,曾捐赠嘉兴博物馆和嘉兴市图书馆相关书画和文献。此画,乃由倪禹功的五位子女:倪嘉缵、倪嘉客、倪嘉宁、倪嘉绥、倪嘉寒于2011年捐赠嘉兴博物馆收藏,画之左下角有“倪禹功子女捐赠章”朱文方印补证。
这两帧张熊的肖像画,展现出张熊55岁和62岁时的肖像和生活本色,并因多位书画名家的参与,展现了文人名士风流本色和交往的情缘,具有宝贵的历史、艺术和史料价值,而且所具的人文意义更是非凡,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这类的肖像写真留影,既发挥认知功能,使如张熊等文化名人得以扬名传世,而且也促进教化,启迪和激励着后来者去延续、去演绎。而且,这两帧画像均是乡贤捐赠,惺惺惜惺惺,既是他们乡情绵绵的崇高表达,也是他们宽广胸怀的生动展示;既是他们信任博物馆的灿烂张扬,也是他们勇担社会责任的无私贡献,其行为、精神、意义令人钦敬崇仰。
注释:
①姜建设注说:《尚书》说命上,开封:河南大演出版社2008年3月,第340页。
② (清)郭容光撰《艺林悼友录》·二集(吴香洲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3月,第39页。
③ (清)蒋宝龄撰《墨林今话》蒋苣生续,续编一·三,台北明文书局民国七十四年印行。
④⑧ 杨逸著《海上墨林》(陈正青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72页。
⑤⑥同②。郭容光谓:“咸丰辛酉,同居凤溪,赠余双钩画稿二册,出其生平精构,不易多得。越年,在上海喜我二寓,只隔一巷……同治甲子,余归凤溪,自此相隔既遥”。
⑦ (清)窦镇辑《国朝书画家笔录》卷四·同治朝,台北:明文书局民国七十四年印行。
⑨参阅诸文进《海上画坛》。见朱念慈主编:《中国扇面珍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4月,第199页。
⑩(清)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事》卷六,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月(再版)文明书局仿宋聚珍本。
俞剑华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240页。
(责任编辑:扈淑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