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家工作室】虔诚的中国文化学子朴霜雪

2012-07-08 15:02:52 邓小芳

  

  韩国山水画家朴霜雪

  雅昌艺术网讯 (邓小芳) 每一天,或许都有一个青年艺术家因为种种原因正在放弃他的梦想。然而,生活在广州的韩籍画家朴霜雪用中文对笔者平静地说出他艺术事业的未来打算:“目前来说我并不想签订任何一家画廊,因为我想走好更纯粹的艺术修炼之路”。作为首个在广州举行个人水墨画展的韩国艺术家,放弃事业远道而来投身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神实属可贵。那么,30年的坚持与执着让他铸造了如何一个山水世界?他的画作表现了怎么样的艺术态度?他的艺术造诣达到了何种境界?让我们一起走进朴霜雪沉静的山水世界之中品味他纯洁的艺术心灵。

  师人与师造化

  朴霜雪在广州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室,在他家客厅的一角就是他的工作的地方。但是朴霜雪笑言,自己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工作室”,那就是广州的“云山珠水”:朴霜雪喜欢到白云山写生,他号“云山房人”,就是跟白云山有关。他也会画一些有关白云山的作品。他家就靠着江边,珠水近在眼前,他经常会沿着江边骑自行车,静静地欣赏夜色下的多姿的珠江,观赏在珠江边散步休憩的人群,获取作品之灵感。

  朴霜雪的山水作品气势宏阔、笔法厚重洒脱。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他对传统水墨神韵的领会,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向来注重师法传授,因此远师古人,进法名师成了中国画学习的必经路径。朴霜雪作为一名境外中国画学子,他深谙国画的修习离不开老师,一幅传统的作品究竟传承了哪家哪派的画风,往往是在书画鉴赏中十分看重的一方面。据朴霜雪本人述说,在他的童年时代就开始迷上了中国画,在大多数儿童还在嬉笑打闹的年代里,他却被异国他乡的石涛绘画所感动。石涛那酣畅流利的笔法以及超凡脱俗的意境在他的头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至今还认为是石涛把他领上了学习中国画之路,并成为了他绘画上的精神导师。从朴霜雪的山水作品中的确留下了石涛的影子,石涛善用墨法,并通过水墨渗透交融创造出墨气淋漓、烟云交缠的山水境界。朴霜雪画的山水几乎不施丹青,纯以墨色变幻而出,其用墨用水恣肆豪爽,墨色层次也深有考究,他的山水能给人一种深沉厚重之感。

  在求学的过程中,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朴霜雪在广州迷上了岭南画派的国画大师黎雄才,他被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黎家山水”所震慑,这激起了他留在广州寻觅良师继续国画学习的道路。

  在朴霜雪的山水作品中,可以看到有大量的松树被点缀在山石中,而松树正是黎雄才、梁世雄等人十分青睐的绘画题材,在他们的山水中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松树的影子。画家梁世雄曾经说过:“松树生命力很强,代表强盛。广东人喜欢种罗汉松。我觉得松树生命力强,造型也很美,中国松造型都很美。恒山的,泰山的,黄山的等各个地方的松我都很注意,都不一样。我对这几个地方的松都很认真的写生过。”从这里可以看到朴霜雪对“黎家山水”的写照意识。不管是对石涛那种墨气酣畅的表现,还是对岭南画派所流露出的那种苍劲笔法的临习,朴霜雪在画中体现出了向前辈学习的积极态度。但是朴霜雪在水墨控制和笔法的表现上依然还无法表现地纯熟老辣,他依然需要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群峻升祥图》 145X260CM

  《群峻升祥图》局部

  注重写生也是朴霜雪在石涛身上所汲取的绘画精神,当然他所崇尚的另一位大师黎雄才也是以写生著称。石涛强调师造化,“我用我法”、“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极富个性和灵气的关键。同样李雄才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也是以写生为主,他笔下的景致真实凝重,成就了“黎家山水”这一个性特征。写生的手段已经成了学习国画的必要途径,这也是自古以来诸多艺术大家的成功经验,因为写生意味着人与自然地真正对话,而中国画的本质就是在于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精神境界。“师人”只能学习到基本作画的技法,如用笔用墨等,但是“师造化”则能够让你真正地抓住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创作灵感,真正达到生动传神的境界。

  朴霜雪的山水画作也极其注重写生,他善于表现俯览群峰并峙的宏阔视野,在这些画作中不禁让人领会到杜甫所描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这只有在画家身临其境是才会感悟到并记在笔下。在他的山水作中还有表现雨后山中薄雾如纱、空蒙飘渺境界;也有表现云横俊岭、气吞山河的境象。朴霜雪认为:写生是他在创作中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步骤,这给他积累了创作大幅山水中的诸多素材,例如松、石、山脉。他还强调:写生的东西只能被部分的采用,不可能整张作品都是由写生完成,否则那就与风景画无异。的确,缺乏写生的作品将会成为一张画皮,毫无骨架和质量感可言。总之,没有吃苦耐劳、身临大山的写生精神,就无法写出山峦气势,更无法领悟中国山水画的精神。画家朴霜雪也正是带着这种“吃苦耐劳”的决心走上了中国画的求学道路。

  《曲径通幽松伴行》 170X130CM

  《拜天》147X72CM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朴霜雪的山水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在他的山水中极少出现有人物和房屋配景,而全是以云山交织的苍茫景象面对着观众。在我们的印象中,传统中大量的山水画要么是表现雅士隐逸山林,要么是文人雅集于林泉之中,要么是挚友江边相送,再要么就是以“深山藏古寺”等隐喻手法来表现人文到处。不管如何,大部分传统中国山水画家更愿意去表现人与自然结合的题材,目的是用山林精神映衬出人的性情。回过头来再看朴霜雪的山水画作,画中群峰并峙、密不可分,同时他运用了俯视的角度表现出一座座山巅,山腰处云遮雾绕,表现出了仙境非人可到的画面。总之,在他的山水画中山和云层出现的最多,在少数作品中还会出现一些房屋,这或许就是他自号“云山房人”的原因。

  但是笔者希望通过早期的画论著作来理解这种山水画表达的深层意境。魏晋时期的宗柄在他的《画山水序》明确提到了山水画“澄怀味像”、“以形媚道”的观点,意思就是说,圣贤之人通过山水自身所体现出的丰富形貌就能够领悟出“道”,并乐在其中。同时他也提出“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可见中国早期的山水画更具有作为山水自然的独立性,它与画外的观众或作者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当时的山水画更需要观众的存在。但是这种体现道家修行的山水画种类很快被文人山水所取代,在山水画中常常会见到文人、山夫或童子等人物存在,这种现象从五代以来就开始出现,而尤其元明为甚。文人画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山水的背景来体现画中人物的志节或雅趣,表达一种想往的雅居生活。因此这一类的山水作品表达出了它自身的完整性,观众对于它而言无疑成了窥视者。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来看,山、水、人的搭配是一条主流的形式线索,这一现象无疑跟文人画的兴盛有关。

  在今天无所谓文人、匠人的时代,山水画除了要在笔法技巧上具有一定的功力,同时它还是需要保有一份能够沁人心脾的意境。人人都希望在作品中体现出某些新鲜的血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新就是要反传统。

  《青松常绿,溪水长流》 120X240CM

  《山水相依》 145X160CM

  “寻龙捉脉”的风水理论

  在朴霜雪的山水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特征。他的大幅山水势雄力足,尽管烟云遮掩,但是山川的形势走向延绵不断,如玉珠滚动,气脉贯注,表现出了自然景观中的奇美地形。山峦开合起伏讲究,高低错落有致,由近及远、向背分明。山峰前接后续,云水遥相照应,龙脉隐现其中,不能不说作者对传统山水妙境有着独到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丰富的笔墨技巧使得整幅山水显得形神厚重、雄伟磅礴、气象万千。

  朴霜雪早年对中国的风水理论有过研究,风水学尤其注重对现实地形及山脉走向的内在关系,这是一门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的学科。不难看出,他明显而且十分巧妙地将风水学的学问引入到他的绘画创作中。中国传统的“形法派”相地原理在他的山水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是他的独创,在中国的山水画史中,北宗画家郭熙最早将风水理论融入到山水理论和创作当中,从宋元下至明清的山水画中多有涉及到风水意向的绘画布局。在中国人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融于自然,与自然同生同息,大地山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所以在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中一向尊持着贴近自然的原理,并“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以此描绘出一幅理想的景观。这是朴霜雪在画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也反映出了他在传统国画的学习中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接纳。

  墨韵江山——朴霜雪作品展现场

  墨韵江山——朴霜雪作品展现场

  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

  尽管画家来自异国他乡,但是韩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从15世纪以来,中国的浙派山水以及南宗的文人画就开始被韩国画接纳,尤其是中国的文人画思想在韩国美术中盛行一时。朴霜雪在对中国画的学习中,也真确地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他认为学习中国画本身也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路径,同时他也认识到如果不能领会中国文化,也很难学好山水画。的确,国画可以说是中华文化长期凝聚出来的精粹之一,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画。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如果不懂中国的社会和历史,仅鉴赏中国绘画,就会屡屡得出错误的结论。”那是因为中国的绘画早已超出了匠人技法的层面,而画中的一笔一墨往往体现出了画家的文化修持。

  正因为如此,朴霜雪一方面表现出与中国画相遇恨晚之情,因此日以继夜笔耕不缀;在另一方面他又感叹中国文化之深厚非一朝一夕可能把握,他认为要真正学好中国画,需要掌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需要提高文学上的修养,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它那深奥博大的哲学思想。这不但对于韩国学子来说是一种艰难的挑战,就算是对于今天的中国学子而言,能够刻下苦功从文化操持着手进行画画的人已经少有人在了。在问及是否在将来有意愿签约画廊或艺术机构时,朴霜雪表现地有些无奈,对他而言,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而我们的人生又太短暂,所以无暇顾及签约卖画。他还认为因为经济发展的缘故,中国的学风远比韩国要浮躁些。在他的身上的确体现出了踏实诚恳、不慕虚荣的学人态度,作为中国学子,我们应该从他的身上进行反观内省,在功利化、市场化的当下,艺术学子不但面临着巨大的功利诱惑,同时他们还要面临着迷失精神理想的考验,而我们能否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守住这片精神净土,就特别需要修炼一番静定功夫。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邓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