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墨丹青 朽者不朽——生平
2012-07-19 11:34:48 未知
清光绪二年(1876年),陈师曾出生于湖南,本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朽者,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陈家是书香门第的大家庭,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是戊戌变法推行新政的鼎力支持者之一,身为晚清官僚却有着开放革新的胸怀;父亲陈三立,光绪年进士,是晚清著名文人,人称散原先生;二弟陈寅恪,著名史学家,学贯中西,称誉海内。陈师曾的童年及青年时代随祖父仕途迁变颇多转徙,到过河南、杭州、长沙、武昌,直到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作为革新派,遭到“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对待,此后远离官场,定居南京。与陈家交往的大都是饱学之士,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散原先生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在家中兴办学堂,让子女以及宗族的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更为难得的是,陈氏学堂的课程不仅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设立了数学、音乐、绘画等新兴科目,甚至特别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文。陈师曾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开明的环境中成长,这对他一生的处世为人以及艺术态度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自幼年起,陈师曾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喜好和相当的艺术天赋,在杭州乘船游西湖看到盛开的荷花,还是孩童的他就不禁信手涂鸦;居长沙时,他师从善画梅花草虫的尹和伯,从此奠定了传统绘画的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是一所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西式学校,鲁迅也是当时的同学之一。光绪二十七年,陈师曾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光绪二十八年,陈师曾偕其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留学期间,陈师曾爱好文艺的热情愈发高涨,他大力支持鲁迅创办《新生》杂志,并且结识了李叔同,两人志趣相投,彼此交换对诗词、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见解,终成莫逆之交。
陈师曾在日本留学8年,于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时年35岁。回国后他先就职于江西省教育厅,不久即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教授博物学。在南通的一段时间里,陈师曾经常往来于上海、苏州等地,与海上画派巨匠吴昌硕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画艺遂之大进。1913年,陈师曾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仅半年又北上北平任教育部编审,同时兼任北平高等师范及北平女子师范博物教员。1916年,兼任北平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9年任北平美术学校及美术专门学校国画教授。
民国初年的北平,金石书画之风大盛,有金城等人成立的湖社,有周肇祥等人发起的中国画研究会,还有美术专科学校等,聚集了一批金石书画学者和艺术家,如:王梦白、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他们与陈师曾或为艺校同事,或为画坛知己,往来稠密,探讨艺术,切磋画技。
陈师曾以他坦荡热忱的为人,丰富深厚的学识和包容并蓄的艺术态度,{艮快成为北平文化艺术圈里的中心人物,这段时间也是他个人艺术创作最为活跃的高峰时期。在陈师曾的交往经历中,他与齐白石的渊源最是为人称道,可以说,齐白石的成名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师曾的帮助与提携。根据《白石老人自传》中记述,齐白石从湖南初到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但画风不为时人所喜,生意落莫;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店见到齐白石的刻印,特意找到齐白石的住处访寻,探讨艺术。陈师曾肯定了齐白石的画格,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同时鼓励他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一番言语,使逆境中的齐白石得到很大鼓舞,在齐白石看来,得交陈师曾做朋友,是自己一生值得纪念的事。齐白石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画法等,都是受陈师曾的影响,对二人的艺术交往,齐白石称“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陈师曾的坦荡诚恳与齐白石的虚怀若谷,为艺坛留下一段佳话。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作了大量工作。在这次展览中,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夏,陈师曾得知继母病危,不顾暑热驰归南京,亲奉汤药。继母病逝,陈师曾哀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竟致染病不起,8月7日,英年早逝,享年48岁。陈师曾的艺术生命就此嘎然而止,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梁启超在致悼词中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感其知遇之恩的齐白石更是极为悲痛,作悼诗云:“哭君归去太匆匆,朋友寥寥心益伤。”“君我有才招世忌,谁知天亦厄君年。”“此后苦心谁识得,黄泥岭上数株松。”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责任编辑:杨凌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