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空间在空间之外

2010-12-08 10:53:04 翁菱

  又该为专栏撰文了,正受捷豹之邀与几张不同领域的“中国形象”人在伦敦。记得6月的这个时候,我也如空中飞人般在欧洲各地穿梭。月底回到北京没多久,就又踏上旅途,为艺术中心下半年的项目忙碌。

  很遗憾,昨天因Saatchi画廊的捷豹XJ系列首发仪式脱不了身,错过了我深感兴趣的Serpentine一年一度的“凉亭计划”开幕。今年他们请了SANAA小组,后者设计的纽约新博物馆是我近些年为数不多的钟情之作。因为参加国内一家金融机构在伦敦的活动,正好多留几天,与伦敦的美术馆、收藏家和朋友们见见面,与建筑师MVRDV、扎哈沟通,与政府智囊Young基金会及伦敦经济学院城市专家Ricky讨论在中国合作的事。17号,再飞纽约,第一次考察在建的举世瞩目的自由塔现场,为其中的中国中心的设计工作做准备。又是一件有意思的跨界挑战,很是兴奋和期待。随后,拜访Maya Lin,纽约MoMA,研究9月展览的细节。纽约,我最熟悉钟情的城市……

  今早,与初稔的Linda Davies早餐,谈起9月她将要与我的几位好友合作,在比利时皇家歌剧院上演张洹导演的Handel歌剧《塞默勒》。欣然发现大家都有在今天的视野和环境下重塑中国文化形象的梦想,于是计划着初秋的布鲁塞尔之行。下午,坐上了去往牛津的火车,没什么工作,只是去拜访大学时就尊敬的忘年交苏立文先生,尽管6月底他刚在家里请我喝了上好的咖啡。这是一位和蔼且率性的长者,93岁高龄仍头脑清晰,亲自驾车接送我。当他如数家珍地带我参观其上个世纪初至今的收藏时,我由衷地感慨一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鲜活和浪漫。重要的是,听他闲聊,除了广博的智慧,难得于超然的心境。这让我觉得艺术这个行业还可以安心从事。这让我回忆起与艺术家共同成长的过程和珍贵感情,尽管苏先生的时代已进入教科书,而我则开始于刚刚过去的1980年代。回首往事,曾经的热情、痛苦、彷徨和成功,今日仍会让我激动。

  然而,历史已经走到了又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昨。喧嚣过后,尽管依然可以放肆地憧憬,但必须清楚自己要严肃地做什么!自02年满怀激情筹备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到眼下为天安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在外界看来,我似乎一直不愿安分地做个“艺术”人。的确,我更迷恋一个“艺术世界”之外的广阔和未知。比如,长期支持环保。最近这半年,经常感动我的往往是与自然有关的影片。纪录片《野的中国》,《Home》中美得令人心碎的地球景象重新唤醒了我久违的对“美”的向往;保护组织“山水”利用红外摄像头捕捉到的野外动物生活瞬间,同样激起我想要“去爱”的渴望。跨学科的交流更是常常吸引我,下半年,天安时间将分别与艺术家、科学家、环保人士、建筑师、设计师等合作,探讨如何保护理想自然、创建理想城市等等。

  种种看似毫无关联的思想跳跃,可能是拜天生兴趣广泛所赐,但我以为,在艺术家的身份逐渐消弥的不远未来,在全球一体化无法避免的当下,“综合”将成为一个个体、机构,甚至国家的重要选择与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今后,包括上述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事情,绝对需要不同行业的高度合作。我一直有感霍金的学说,尽管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宇宙是无数空间的组合,它们相互叠加,之间的边界即是“无尽”的黑洞。如果人的速度能够超越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其实它并不存在),我们就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空间。因此,绝不要以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学科之间有多远的距离,事实上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并从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自由且严肃地探寻“空间”之外的空间、并使其互动呈现,将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7月4日,身体不适。但看了我们空间小朋友们搞的青年艺术市集,却颇感开怀。在他们身上,除了重温到自己投身艺术时的青春激扬,更确信了心境自由的可贵。这是做艺术的基础。特别是当代艺术,其本质在于先锋/革命/反思/自由的态度。而打破束缚,自由地跨学科思考与创新,目的均是为了重塑更为理想的中国文化,贡献之社会进步。我想,其它事亦应如此。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