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细节——《不自然》展序
2010-12-08 10:59:17 翁菱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与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对我和我的艺术空间来说,已有相当一段历史, “不自然”展是其中相对特殊的一次。自2002年上海双年展提出“都市营造”的主题,到其后的“KM3:中国城市建筑提案展”、“间·隔”、“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等建筑艺术展,直至今年推出的“山水”、“立体城市·未来中国”等绿色艺术计划,我们始终循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条脉络,力求让当代艺术融入城市的发展进程,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年初,与富美家公司、策展人卜冰、孙田等欣然合作的“不自然”展,其实是以一种“具体而微”的方式贴合了这条脉络。相比之下,“不自然”不求宏大叙事,它从“材料”出发,着手于家具、庭院、一沙一石,但立意不薄——“一次关于自然生态和人文传统的全新讨论”——这也是天安时间所长期思考的学术方向。无疑,这样兼具文化关怀与实验精神的平台很有意义。
前日,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在美国成功的著名企业家,援引畅销书作家Thomas Friedman 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体制限制了其文化创新,更难以产生影响国际的创意产业;换言之,他看好中国的经济,却不看好中国的文化创造力。我全然不同意。在我看来,中国人依托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实则拥有无穷的内在力量。而我们,恰恰幸运地赶上了一个时代。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有目共睹,我相信在这“野蛮生长”中,当创造与反叛并行,人在斗争中创新,孕育的文化反而会更有力量。
社会的变迁,集中体现在城市变迁所呈现出的物质与精神面貌上。眼下,一个“抽象地”讨论城市与建筑的蛮荒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越来越感觉到,各行各业都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更准确地说,一个“瓶颈”,大家都来到一个节骨眼儿上,遇到新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资源、技术,而是——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综合过去的历史积攒、文化底气以及这二十年天翻地覆的现实体验,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进行有品位的选择——了解自己到底是谁、真正想要什么。
此时,一切终于细节。细看“不自然”展,它正体现了创作者们在这一节骨眼上的种种努力、挣扎与尴尬。我们看到像张永和“厚薄折”这样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它真正地理解了材料,以一种细腻而意味深长的方式,自然地融汇古今。而我们也可以看出有的作品中个别存在如实用性缺失、对材料使用的粗暴与浪费、概念先行而细部浮皮潦草的问题。
品质作为创作的精华,体现在每个细节之上。大到新区规划,小到一个工业设计,细节凝聚着创作者对品质的要求、综合素质、生活经验与文化眼光。而浮躁,是细节的大敌。我们看到一些当红创作者没有能够沉下心来,给出足够的时间研究材料、空间、功能,并亲自把关制作。如此,实验场面临着被降格为秀场的危险,而跨学科实践也险些成为伪命题。好在,在研讨会上,我们听到自责。只有不断地自我批评、检讨自己,我们才能远离浮躁——这个时代的通病。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突破瓶颈口,迎来一个集合全社会力量通力创作、创造力井喷、领导世界潮流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