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展”的现实意义
2011-08-29 09:07:49 陈默
十年前,成都艺术家朱罡,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作品:《我在外,你在内》。在一个四面用带“猫眼”的“门”围合的封闭空间中,作者进行着一系列的很日常化的生活内容的演义。四面的猫眼处,则围挤着偷窥的参观公众。窥视隐私,是人类进化史中抹不去的人性常态,也是人的基本品格元素之一,无所谓好坏优劣。无意在此说这个问题,只是想借作品故事的“内”和“外”的元素,讨论相关话题。从直观看,作品的内外指向背离,意思表述颠倒,无法印证日常逻辑。但从宏观趋向论,“内”即是“外”, “外” 即是“内”,有无相生,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此论点基础上辨识“外围展”,不难找到相关的内在意味。所谓“外围展”,是在某个正展开展的前后,在其旁侧衍生的大大小小的主题和内容不一的展览。越是国际化的大展,由品牌优势吸引的外围展就越多。这一现象,在“威尼斯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著名展事中,均很常见。甚至在国内的“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等展览上,“外围展”也是层出不穷的。
“外围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题指向更单纯,作品面貌更独立,语言风格更当代鲜明。因为它不用考虑太多的语言综合因素、区域兼顾因素、非学术的人际关系因素、来自政府和外界的行业干预因素等。它只需要按照既定的策展思路,去精心组织定位准确的展事,甚至并不回避大展中必须回避的出格、越位等敏感问题。所以,从既往的许多此类事例而言,大展可看,外围展必看。这是因为,在外围展中,往往会出现被大展抛弃的佳作,或被忽视的有潜力的新人。这其中,也有拒绝大展的佳作,或本来就很优秀的个体拒绝与大展合作。凡次此种种,都在阐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参与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未参与的不一定是劣质的。同时,经过多年的积累,正展与外围展在互为依托、互为补充方面,已总结出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二者的同步出场,也早已成为业内的一道风景,纷外出彩。由此而论,谁是“外”,谁在“内”,早已不是问题。况且,“内”和“外”的位置,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本就是在互动互换的。僵化地对待问题,或一味地排斥它者,都是不明智的。作为“成都双年展”的“外围展”,“刮痧”的当代主题是明确的,所选的年轻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语言方式,独立的个人面貌,是有阅读和研究价值的。它会和其它外围展一样,受到人们尊重,并被人们记住。
2007年9月于成都龙王庙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