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爱她 给她一个家

2011-11-22 23:46:14 林明杰

  刚才看到沪上一家画廊的女当家李亚俐的微博,她说:我在苏富比期间,90%的赵无极作品来自欧美,而且都是20年、30年、40年的历史旧藏。台湾人对赵无极太熟悉,好作品在哪位藏家手上彼此都不是秘密。也爱尊严,因为出卖经典作品是非常失面子的事。所以愿意卖出大作的人其实非常有限。否则现在市场这么旺,为何中国大拍卖行在台湾征集不到赵无极作品呢?

  这段话让我很感慨。看看我们这里,藏品能在家里放个2年、3年、4年,然后再抛到市场上兑现的,已经算是对艺术有感情的收藏家了。有的人恨不得与艺术品只是“一夜情”,第二天就“抛”之夭夭。更有甚者,连“一夜情”都懒得发生,从拍卖会上拍得艺术品,根本就不拿回家,“寄托”在拍卖行,等下一场拍卖,或者找到接盘者,直接给他发过去。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容量巨大。我看不。因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没有“家”。没有人愿意给艺术品安个家。

  尽管他们已经非常有钱,但他们还要急于从艺术品上赚取更多的钱。

  从美国回来的画家石墨给我讲了个故事:有个老华侨一辈子攒了钱就买房产,置业无数,而自己一直住在陋室里。问他为何不搬到好一点的房子去住,他不舍得,不舍得租出去可以收到的房租。他死后给独子留下了大量房产,儿子还埋怨道:办遗产税都办不起!

  我们这里很多身价千万、亿万的“收藏家”,很像这个可爱的老华侨。他已经忘了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供养艺术,享受艺术。

  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子孙永宝”的艺术品。好的收藏家在他的晚年往往会给陪伴自己大半生的珍爱藏品找“下家”,譬如通过有信誉的拍卖行找到爱它们并有能力继续照顾它们的人。也有人捐赠给社会,让大众分享艺术的美好。如今艺术品基金兴起,但也不是艺术品的家,实质上是“买卖家”。中国要鼓励民间的力量,创办真正的艺术基金——扶持艺术的基金,建造各种公益性博物馆给艺术品“安家”的基金。

  请理解我们这代人,他们才刚刚惊魂未定地给自己安好了一个家,不习惯这么奢侈地让艺术与他同住。以后会变的,到他们对人生更有感悟的时候,或者到他们下一代。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