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伯乐?
2011-12-27 16:09:45 林明杰
昨天去莫干山路50号的M艺术空间看了“2011年度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的入选作品展。说实话,我挺烦现在的艺术展名称带英文单词的。难道这“CREATIVE”竟无法用中文替代吗?当汉语词汇贫乏时,用个浅薄的外语单词就能粉饰过去?
但这个英文单词并没能阻挡我去看热闹的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这次“艺术新锐”评选的评委们,想看看这些鲜见于“常规”评委队伍中的人会评出怎样的作品来。这些评委不是我们常见的美协、美院等“正规军”的将帅,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击队”。其中有几位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有影响的上海人,如旅法画家严培明、现在当了民生美术馆“管家”的先锋艺术家周铁海。有的评委在保守眼光中是没有“资格”当评委的,如香格纳画廊的当家人劳伦斯,他有高级职称吗?没有,但他成功地发现、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设计师蒋琼耳,她是哪个专业艺术机构的?不是,不过她与世界顶极品牌爱马仕合作推出子品牌“上下”,设计出一系列具有中国元素的奢侈品。
我看到了一些学生的才华在这次评选中获得认可和鼓励。我不是说这个“新锐”评选有多么成功,譬如这次的架上绘画比较平庸,而是欣喜于上海当代艺术领域又多了一种评选机制和视角,多了一个平台,多了一股推动的力量。
当今中国艺术界日益开放,日益多元。尤其在年轻艺术家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观念和形式都在探索。其所涉及领域已远远超出常规评委结构的知识范畴。如果我们还是用我国美院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艺术观念来评选那些装置、影像作品甚至新观念的架上绘画作品,不仅风牛马不相及,而且势必挫伤艺术家探索的激情,容易助长跟风、模仿、讨好评委口味的弊端。长此以往,艺术必平庸,艺术必死。
艺术创作不是“训诂”,而是个人才情与时代潮流的碰撞、交融、嬉戏。作为力图有所作为、有所开拓的艺术界来说,评委更重要的素质是具有对时代潮流的敏感、艺术鉴赏的品位和开放通达的思维。艺术要大发展,就要创造环境以促使涌现出优秀艺术家,而这“环境”就包括伯乐。毋庸置疑,优秀的评委、优秀的评委机制就是伯乐。那么如何才能鉴别伯乐呢?不妨多几个伯乐,看他们会选出怎样的马来。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