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绘画:评袁野、高翔、潘皓、赵晨作品联展
2007-04-20 09:33:51 赵力
“绘画又回来了!”这是近来欧美艺术圈中的热门话题。 绘画又回来了!当然指的是当代艺术的潮流出现了向平面性绘画的偏向,而这种偏向又是主要相对于前一阶段立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大行其道,而在当下显得格外得醒目。 或许在平面绘画仍为主流的中国,画家们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追上了世界的新一波潮流而雀跃起来。然而,大家不要高兴的太早了! 因为“绘画又回来了”,并不能仅仅简单地认识为是一种艺术“回潮现象”。从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等当代艺术创作中心所传来的信息已经明确地表明,所谓的“绘画又回来了”并非是某种传统性回潮,也根本不是某种“圆周的效应”,而更像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这些所谓的“绘画”,也更像是某种“海量的容器”,它竭力吸纳了立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最新结论,而以一种对绘画性地无限张扬,凸现其特殊的魅力。于是这些绘画性的创造,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性,也具有了对当代艺术自身的批判性,从而由此也奠定了其自身的拓展性和未来性。 事实上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已经凝聚了足够的自身批判的能量,因为大量浮皮潦草的艺术图式早已泛滥成灾,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早已在过度的商业化喧嚣声中成为视觉疲劳。基于这一观点,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洗牌”也已经在所难免。 虽然我们仍无法确切地描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图景,但是一些新的艺术趋势则可能因为我们所采取的近观姿态而得以显露。而3818库画廊本次推出的这个展览,或许就是对此的某种回应。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共有4位,他们是袁野、高翔、潘皓和赵晨。 在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前,他们早已不是画界的“无名之辈”。他们是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经历过那些疾风暴雨式的风格推进与形式革命。他们的早期作品能够折射出社会与文化观念的剧烈变迁,同时在这些作品之中,个人的价值虽已悄然显现,但还是隐藏在“主义”与“口号”的下面,更多的是间接与含蓄的表达。 从新世纪开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努力从绘画主流中逸出,不再满足于复述先前的成果,或纯然表明“前进的”或“向后看”的姿态;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完全个人经验的叙述,张扬个性,视个人风格化的确立为一种与他人相疏离的另辟蹊径,并将这一选择所得出的结论,最终转化为艺术创造的首要原则。由此在他们近期的作品中,个性化的面貌与形式语言,不再是取巧而空洞的观念或故作姿态,而是具体落实的风格推进。 此外,4位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还表现在他们都隶属于当代青年艺术家的集群。在当代社会中“青年”往往与“无畏”而“有勇气”划上等号,同时“青年”更标示着未来与发展。美术院校的正规训练无疑是艺术家们成长中的重要一环,而对传统的“熟谙”既来自于他们更早时期的科班经历,又因博士阶段的课程训练而得到强化。但是显然的是,他们并不热衷于对艺术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将形式视为意见,把风格视为认同。虽然他们仍坚持以“绘画”为自己的创作基点,但是在参展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某种同样显而易见的“疏离”。因为“绘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关乎他们的志向、姿态、立场乃至生活的观念;与此同时,通过“绘画”,他们还在刻意营造一种关乎21世纪文化智性的新形态。如果假以时日,总有一天会从中衍生出更具价值的艺术特质。 在前言中我们不想就每个画家的作品进行风格化的具体描述,因为展览本身已经能够说明了一切。或许观众还会对他们作品中某些不成熟的部分评头论足,但是我们依旧相信,由他们创作的这些作品,既睿智又感人,很可能会被公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视觉证据。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