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深圳当代艺术扫描

2007-05-18 16:39:58 孙振华 覃京侠

  从八十年代初期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综合经济竞争实力居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现代都市。深圳,无论对于中国都市文化还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都是一块神奇而又富有活力的土地。  然而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一片“文化沙漠”,而现实的情况是,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尽管离“国际性大都市”对于文化的要求还有距离,但深圳早已不再是“文化沙漠”,深圳文化的发展已经以开放、创新、时尚、蓬勃、多元的特点迈出了自己独特的、坚定的步伐,深圳的各大艺术机构和深圳艺术家也以鲜活、独特的面貌活跃在当代艺术舞台上。  一 、深圳艺术机构  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2004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着力贯彻“文化立市”战略,对艺术事业也进行了大力支持。目前,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后,隶属深圳市文化局的几家美术机构都是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市委宣传部还设立宣传文化事业专项基金,以保证文化项目的资金支持。不可否认,市委市政府的财政支持对深圳艺术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年轻的深圳汇集着多家美术机构,各机构都在当代艺术领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回顾近几年深圳艺术的发展,我们发现,面对艺术场馆的激烈竞争,深圳几大艺术机构纷纷确立鲜明的学术定位,在立足本机构的基本学术目标的基础上,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当代艺术进行研究和展示,这显示出了决策层的清醒与自觉。以下我们对各大美术机构在当代艺术方面所做的贡献进行简单回顾。  深圳美术馆  刚刚举办过三十周年庆典的深圳美术馆,作为深圳最早成立的美术机构,三十年来,利用特区“文化窗口”的作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对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深圳美术馆明确了“关注当代都市艺术,关注深圳本土艺术”的学术定位,在这个定位指引下,除策划举办年度本土艺术展览和研究活动之外,深圳美术馆系统策划并举办了系列年度当代艺术专题展览和相关学术研讨会,以及常设性批评理论研讨会——深圳美术馆论坛。  深圳美术馆主要侧重于当代油画的研究与展示,近年的年度专题展览分别以艺术家的年龄段和区域差异来对当代油画创作现状进行必要的学术清理。具体的,“观念的图像”、“图像的图像”、“嬉戏的图像”这几个展览以艺术家的年龄段为分野去寻找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而“居住在成都”、“缘分的天空”、“共振”等系列展览则分别以成都、云南以及广州和武汉这几个中国的艺术重镇为点进行研究和展示。此外,深圳美术馆与澳门塔石艺文馆联合主办的“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影像展在澳门和深圳展出,显示出深圳美术馆对非架上艺术的关注。在举办系列展览的同时,深圳美术馆也对当代油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收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当代油画收藏序列。  此外,深圳美术馆还致力于批评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举办了两届批评家论坛。2003年,皮道坚和鲁虹共同策划的“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以“共生与互动”为主题,对20年来中国艺术批评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检讨,也对未来艺术批评学科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学理上的探讨;2005年,深圳美术馆联合澳门塔石艺文馆,以“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为主题,在孙振华和鲁虹的主持下,邀请当代著名美术批评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出席,有力推动了不同学科间的互动,在一个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中,共同探讨当代艺术与社会学的关系。  何香凝美术馆  何香凝美术馆以何香凝艺术的研究、陈列、收藏为主体定位,同时关注并致力于对当代艺术的推广,举办系列“何香凝美术馆艺术讲座”、“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以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其下属的艺术机构OCT当代艺术中心在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建立,突显了该馆在传播何香凝艺术和推进当代艺术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何香凝美术馆分别于1998年和2005年举办了两届学术论坛,1998年的首届论坛上,来自全国文化界、哲学界、文学界、建筑界和艺术界的中青年著名学者,就中国人文学科和艺术科学的诸问题进行了探讨。2005年黄专和冯博一联合策划的“第二届何香凝美术馆”,提出“第一种声音――中国当代艺术家论坛”的主题,论坛以“主人还是客人:中国艺术家的第三空间”;“学术还是操作:‘策划人时代’的思考”和“艺术还是技术:高科技/多媒体和艺术创作关系的思考”三个单元的讨论形式出现,将当代艺术的三个核心命题进行严肃的讨论和思考。  1998年,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在深圳华侨城的公共空间举行,之后逐步将“雕塑展”设为常规的大型展事,以及陆续举办和推出的一批当代油画展,是何香凝美术馆开始注重发展当代艺术的取向。自1998年3月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西方现代艺术欣赏》的讲座后,美术馆推出了一系列关于现代领域的艺术讲座。注重当代性、关注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生存环境,为深圳市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一个可以表达理想的场所。  2005年,何香凝美术馆专门成立了展示当代艺术的国际性艺术机构——OCT当代艺术中心。OCT力图通过举办展览、学术论坛和国际艺术家工作室交流计划项目,吸引海内外赋有才华的艺术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展示的空间,有意把OCT建构成既具中国本土特色又具专业化、国际化标准的当代艺术机构。  关山月美术馆  关山月美术馆的定位于“以关山月艺术研究为主,兼顾 20世纪中国美术及当代美术研究”,围绕学术定位,每年举办一系列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展览和学术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树立起关山月美术馆在全国美术界乃至文化界良好而鲜明的形象。关山月美术馆在重视关山月研究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建构现代中国美术以及当代美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系统展览活动:“20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系列专题展览”、“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专题展览”、“国际艺术交流系列专题展览”。  “20世纪中国美术巨匠系列专题展览”从20世纪中国美术各领域(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工艺等)中遴选50位成就卓著的艺坛巨匠,这个系列的展览,展示了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为了研究当代美术创作的现状,从关注当代美术发展的学术立场出发,关山月美术馆策划了“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专题展览”;“国际艺术交流系列专题展览”则通过这一系列的展览为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探索美术馆之间的交流合作的模式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努力。  深圳画院   深圳画院素来关注当今水墨画的发展和研究,并一直把关注的焦点落在都市水墨的探索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深圳水墨论坛”的举办,对中国水墨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8年以来,深圳画院围绕“都市水墨”这一中心课题,举办了系列“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迄今,已持续举办了五届,在国内和国际产生了广泛影响。“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以提倡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为目的,以传统水墨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为宗旨,在过去几届的展览中,努力把握当代水墨画发展的脉搏,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届双年展上,活跃在当今国际画坛上、而又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家,对当代水墨的生存状态和可能的发展方向给予了全面的展示和探讨。  2001年,第一届“深圳水墨论坛”以“二十世纪水墨画研究”为主题,邀请海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水墨画坛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2003年第二届“深圳水墨论坛”的主题为“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旨在揭示中国艺术在海外的传播、接受、影响以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艺术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深圳水墨论坛”上,艺术家和理论家们所进行的这种研究和探讨,不仅具有艺术史学的建设意义,也将会为艺术家的创作取向以及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文献的依据。  深圳雕塑院  关注本土雕塑艺术和关注公共空间的艺术是深圳雕塑院的两大学术方向。近年来,深圳雕塑院在组织策划系列本土活动及展览的同时策划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当代雕塑艺术展:“当代城市雕塑文献展”、“98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等艺术展览,这些展览在全国取得较大影响。其中“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与1992年在杭州举办的“第一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被批评家们评价为中国当代雕塑史上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雕塑展览。而由雕塑院和何香凝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此后一直由何香凝美术馆延续举办,迄今已成为深圳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常设国际雕塑展。  此外,深圳雕塑院筹办了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深圳人的一天”、“上步中路雕塑景观示范带”、“深南大道系列雕塑”、“东门老街系列雕塑”、“深圳市东湖公园系列雕塑”。这些公共空间雕塑在艺术水平上体现了雕塑作品艺术自律的自觉回归,在意识上着眼于本土文化的深层涵义,也反映了深圳雕塑院在关注公共空间雕塑艺术作出的大胆探索和思考。这些作品由于贴近市民生活,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和赞赏。它们对推进深圳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民主化的进程,提高城市雕塑文化素质和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深圳艺术家  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里,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本土艺术家,近二十年,从全国各地陆续迁入的艺术家,组成了深圳艺术家的主体,由于深圳这个城市在地缘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形成了深圳艺术家与其它地区艺术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创作特点。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是深圳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特区的建立,南方、特区成了十分诱人地方,不少艺术家渴望在这个地方寻找他们的艺术之梦,但是,现实是严酷的,这个刚长骨架的城市似乎还没有足够有力的臂膀来拥抱这些前来寻梦的人;艺术家们很快也感觉到,深圳并不是他们梦中的天堂。来来往往,出出进进,成了深圳艺术界的一大景观。这种不断迁徙和变更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艺术不断抱有新的希望,同时又不断产生失望;我们甚至也很难说这种现象完全就是坏事,也很难指责说,深圳是个留不住人的城市。深圳这个新的城市,开始形成了新的城市特点和城市个性,深圳要适应艺术家,艺术家也要适应深圳,这个城市看起来很美,但对于艺术家未必是温柔的,它没有艺术家习惯了的鲜花和掌声,所以对于在内地已经功成名就了的艺术家生活在深圳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需要调整,需要重新思考艺术和艺术家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和身份。  深圳艺术家的流动和不稳定,给深圳不断带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带来生气和活力,这对于深圳艺术的发展是重要的。  深圳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如果最简单地说是多元化,这决不仅仅只是一个惯常的说法,而是深圳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种多元化表现是多方面的,有观念的,也有不同地域的,有物质形态上的,也有不同艺术表现方式上的。  深圳的艺术家大多是在1992年以后才陆续来到深圳的,在内地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来到深圳,他们的作品自然也使这个城市的艺术带有多姿多彩的特点。深圳的水墨画家就比较能体现出这种多元化的特点。在深圳大学任教的董萍实来自东北,他的水墨作品体现了与北派山水的继承关系,气魄宏大,雄浑酣畅,他在创作中,十分注重理论的创新和建构;关玉良同样来自北方,但是与董萍实的区别是,他的画风比较个人化,强调内心的感受,他的作品冷峻、奇诡,带有明显的个人内心生活的印记;刘子建在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创作中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尝试使用抽象的圆、十字、碎片等等符号,采用硬边、破边的语言,在碰撞、分割、重叠中,来构成新的水墨视象;相比较,郑强的水墨画则表现出对于都市生活的敏感,他尝试以水墨的方式切入当下的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梁铨原是一位版画家,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那种深刻人性的理解,他转向了水墨综合材料的创作,在近乎涂鸦和拼贴的画面中,他构筑了一个优雅且带有怀旧色彩的世界;青年画家陈加林立足于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和表现程式中,寻找新的带有鲜明时代感的表现契机,在花鸟、山水的传统题材中,他的大胆设色和用笔,为中国画的创新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邹明彩墨系列集中描画老房子,在十多年对于老房子的精心的描画中,他使彩墨获得了一种升华,这些房子成为熔铸着他的情感的符号;从以上几位水墨画家的不同的创作面貌来看,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对象和情感的附着点,他们有对于各种艺术资源的不同的兴趣中心,他们面貌各异的水墨画就是对深圳艺术多元化状况的极好地说明,现在,共同生活在南方的他们没有去追求某种统一的时尚和风格,而是在多元化的状态中,呈现着人的精神生活的多样性。  深圳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多元化还表现为,他们的作品体现着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客观上,这些作品构成了这个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域人们的心灵史。油画家韩金宝把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在内蒙的阶段;初到深圳的阶段,以及目前的阶段,我们从这三个阶段的不同作品的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展中,看到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环境对于他创作的影响,这也说明,所谓风格、图式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基于艺术家对于自己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体验;青年画家李晴的作品,则表现了一个敏感的艺术家丰富的内心生活,她画面的象征性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画家基于个人体验所形成的心理氛围;陆斌是一个生活在深圳,潜心创作多年,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的陶艺家,在深圳这样一个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能够出现这样不求闻达,默默耕耘的艺术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也许是因为深圳这个城市总是在变化,总是在出现各种可能,生活在深圳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他们积极尝试着各种不同的艺术方式。伍时雄是一个在深圳创作多年的艺术家,曾有人戏称,人们总是只能看到他的后脑勺,因为他从事过绘画、雕塑、平面设计、陶艺、摄影、艺术网络、出版等各种门类,在每个行当,他总是走在前面;另外,邹明、关玉良、梁铨他们都有不止一个十分擅长,同时又取得了相当成绩的领域。  深圳这个城市虽然年轻,作为整体,深圳艺术的历史也相当短暂,但是深圳艺术的各个门类却比较齐全,而且在每个门类中,都有一些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例如陶艺中的陆斌,水彩画中的张小纲、现代水墨中的刘子建、版画中的应天奇等等,都是国内这个门类中的代表人物。就以版画为例,由于大量人才的引进,它在深圳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有实力的画种:应天奇以他的《西递村系列》而蜚声中国画坛;王立星以他对版画语言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试验性;钟曦则在具有偶发性和随机性的版画作品中,追求类似水墨画的效果。他们的努力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印证着这个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从我们对深圳艺术浮光掠影的扫描中,我们看到了深圳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以及这座城市对于艺术家的巨大吸引力。当然,我们也看到深圳艺术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令人可喜的,目前深圳正在形成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艺术形态,例如“城市山水画”的提出,例如深圳城市雕塑在近年来的尝试,表明这个城市正在寻找自己的个性,消化各种各样的移民传统,随着深圳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这个城市保持充分的信心。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