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红色的回忆

2012-12-12 09:49:51 梁晓新

文章配图

  小张打电话来聊天,寒暄了好一阵子,末了说:梁老师,那个小红笔筒又出来了,您买吗?

  汤姆生伉俪珍藏的一批中国瓷器在伦敦苏富比2012年的秋拍中登场,引来各方关注,而我则在心怀忐忑中,翻看到了图录第74号 – 清雍正红釉小笔筒 – 出处:香港苏富比拍卖,1987年11月24日。是的,小张说的没错,就是那个小红笔筒。这一翻篇,整整25年就过去了。

  1987年的夏天,父亲领着我第一次走进了香港中环的连卡佛大厦,设在九楼的苏富比,显得狭窄拥挤而忙碌。送去的十几件瓷器中,有两件让一位身材高大的洋专家仔细端详了半天。一件是康熙青花釉里红摇铃尊,另一件是个无款的红釉小笔筒。这红宝石一样的小笔筒,在父亲与洋人的手里被来回揣摩讨论了好一阵子,洋专家伸手递给我一个放大镜,我不由自主地凑近细看,一片攒聚了无数星光的红色夜空瞬间展现在我的眼前。“宝石红” – 洋专家笑意盈盈地对我说,是呀,这个璀璨的小宇宙,就这么简单地招引了我,或者说,震撼了我。那是个意味深长的夏天,那是个意味深长的红笔筒。还有那个谦谦君子般的洋专家,我的老师,朱汤生先生。

  最终,康熙摇铃尊卖了35.2万港币,而小笔筒居然也卖了5.5万港币,就此进入了汤姆生伉俪的珍藏集。在伦敦苏富比优雅的预览室里,我仔细地端详这个25年前的故物,红得发腻的釉色,依然古郁甘醇;攒聚的星沫,同样瑰丽无比;多希望老父亲和朱汤生还在跟前,一同再感叹一下这一出香港到伦敦的物是人非。

  这个雍正宝石红釉小笔筒的美,是一种直接的、纯粹的的美,毫无修饰,没有枝节,直面心性意趣。再上手时,当年的那种震撼的感觉,已然换成了沉甸甸的欣喜,抚摸脂玉般肥润饱满的釉面时,如握故人之手,真是感受良多。

  25年始出来一次,下一次呢?我的浮生里,显然有这一记,是红色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