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泡沫:中国艺术市场行情分析
2007-06-11 11:13:32 赵力
在市场中我们总是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在市场出现泡沫的初期,总是有很多人直言泡沫的存在,当市场中的泡沫越来越大的时候,这种声音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小,乃至销声匿迹,而往往就在此际,又是泡沫即将破灭的危情时刻。 中国艺术市场的这一轮行情,自2003年发动已经走过了4个春秋。在整个行情的发展过程中,早在2004年就有人提出了“泡沫”之说,当然当时主要针对的是中国近现代书画的市场部分;到了2006年又有人提出了“泡沫”之说,这主要是针对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的市场部分。但是,反顾2004年提出“泡沫”说之际,却是中国近现代书画成长最快的当口,其阶段性行情的顶部却是出现在一年之后的2005年的秋季,而当到了市场内部人士普遍信心满满的2006年春季,中国近现代书画却大跌眼镜般地走出了急剧调整的行情。 经济学家总是在说“市场之手”,对这只手的认识,在我看来既无法依据理论,也无法依赖直觉,只有通过历史性的经验方能嗅出它的些许气息。事实是人类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虽然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很多的凭据,但是我们又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漠视这些宝贵的经验,因沉迷于眼前的幻象而举止失措。股票市场中的追高杀跌,虽屡为理性投资者所诟病,但仍是众多操作者所信奉的“葵花宝典”。其内在的原因,就在我们是人不是仙! 刚刚结束的佳士得油画及当代艺术品的拍卖,给了我们一个瞠目结舌的结论。“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共有152个标的,总成交额3.31亿元人民币,成交率93%,有7件作品过1000万元,其中最高的是吴冠中的《北国风光》(1973年)3136.3万元,赵无极的《1959-14-12-59》2914.5万元,徐悲鸿的《珍妮小姐画像》(1939年)2471万元。“亚洲当代艺术”整场拍卖共有264件标的,总成交额为2.71亿元人民币,成交率更达到了95%,有5件作品超过了1000万元,其中岳敏君的《画家和他的朋友们》(1991年)2027.5万元,张晓刚的《红色肖像》(1993年)1473.1万元,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1988年)1251.3万元,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年)1251.3万元,曾梵志的《假面系列》(1997年)1085万元。在这一事实面前,“泡沫”之说无疑已处于不攻自破的窘境。 事实是,在“泡沫”之说声音渐弱的同时,“没有泡沫的啤酒不是好啤酒”的说法却不胫而走。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只说对了一半。亦如北京收藏家张皓铭的说法,“啤酒本来没有泡沫,倒酒的倒得不好就倒出了泡沫”,但是现在还没到“秋后算账”的时候。而现在,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市场的行情或许已与艺术无关,市场演绎出的纯然是对“中国概念”的支撑,其背后的支撑力就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自信力。而当大多数人众口一词地从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来对待艺术市场的行情之时,艺术市场已经偏离了自有的规律约束,并开始失去自我纠偏的能力。 的确,中国经济的美好愿景似乎已经成为了艺术市场未来行情发展的唯一理由。越是众口一词,盲目的自信越会“爆棚”。而市场的所有突变,总是在人们最轻视现实的时候爆发!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艺术市场当前正在形成的最大风险所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