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教孩子看世界
2007-08-16 09:07:20 孙振华
今年暑假,深圳市少年宫美术基地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组织了年龄在8到15岁的26个小画家远赴欧洲,在德国柏林举办了画展,居然还参观了卡塞尔文献展;又到跑去法国参观罗浮宫、奥赛博物馆,所到沿途,还进行了写生活动。 带上这么一群不许家长陪伴的孩子,跋涉到万里之外,这事对美术基地的教师来说,肯定轻松不了。 但这件事情做得挺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这次孩子们的艺术之旅,实际已经远远超出了如何教孩子画画的范围;它的意义更在探讨审美教育的观念。在深圳这样一个比较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同时孩子家庭条件也相对比较优越的城市,这种探讨应该是具有实验性的。 也许有人要问,孩子们需不要跑这么远?如果要画画,不是到哪都可以吗? 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让孩子学画是为了什么?是让孩子学会把一个对象画像,学一点绘画的技术?还是让孩子学会看世界,学会观察对象,学会用心感受,学会表达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在严格意义上说,绘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只要是在教孩子,就预设了一种标准,就在灌输一个普遍的模式;而教孩子的目的,又是为了开发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那么,如何避免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冲突?怎么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在这种背景下,教绘画技术不是根本的目的,而教孩子如何看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个日益图像化的时代,孩子们的观看和真实的世界差不多都要隔绝了,他们的眼睛很难直接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生生不息的鸟兽虫鱼的世界。他们的视觉来源更多是印刷品、电子屏幕的、网络图像、广告牌......。也就是说,他们日常的视觉经验,已经被第二手的“现实”所包围,他们看的是一个虚拟的,图像的世界,他们看到的是别人的看。 说到这里,孩子们走出去的意义反而变得简单而明确了:就是让他们去看世界,让他们的眼睛重返生活的现场,而欧洲的视觉经验,对开阔他们眼界所具有的作用,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更多孩子能走出去的问题;因为目前在中国,毕竟还不是有很多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条件。 也许有人还要问,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罗浮宫、奥赛博物馆那些大师的作品吗?尤其是能看懂卡塞尔文献展的当代艺术作品吗? 这是一个比较功利的问题,如果看了就要有用,不懂的就不看,那孩子永远就只能看小人书。 也许在孩子的心灵里,感受当代艺术比古典艺术更加容易。当代艺术的非技术性的特点,它的生活化的倾向,它对当代视觉资源,例如卡通、游戏图像的广泛运用,会让孩子们感觉比古典艺术更容易进入。 就我个人而言,不主张老是给孩子灌输关于大师的神话。与其让他们在小小年龄就学会崇拜这个、那个,还不如告诉孩子,这些人是如何看世界的,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