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什么是原创的

1999-04-29 15:36:37 李小山

  我和吴炫谈到理论的原创性问题,两人的着眼点虽然一致,但结论大相径庭。吴炫致力于研究“元”理论,试图建立一种具有原创性意义的理论体系,我承认这是好的,当代学人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然而我不觉得有此可能,并不是我怀疑他在这方面的才华,我是说,他再有才华,想弄出大名堂,可他缺乏展示自己的实践背景,愿望大于事实——我们面对的实在是:实践背景是能动的,主体的,而个人却是被动的,客体的,这是一;其次,我不相信原创性的理论会在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当代学人那里产生,很显然,他们其实只起到一个中介作用,无论他们把西方的某种思想当做价值理想,还是当做操作工具,都处在这个过程里,这是与雄心和愿望没有关系的;第三,它甚至与知识的积累无关,当代学人即使占据再多的知识,也锻造不出一种具有辐射力的思想,尽管两者之间的联系曾被夸大过,而实际上思想也许仅仅是思想,它是单纯而简洁的。  按此观点来看待本世纪内的理论领域,学人们的所有努力都只是铺垫。如果说从金岳霖、洪谦、冯友兰他们那里还看不出对原创性的重视,那么到了当下——我以为,学人们的雄心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决不比前辈来得短。相对地说,两者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观念也不同,后者更迫切更急功近利——这与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交流有关,但是,我没有发觉原创性的动力已经具备。远的不说,从80年代起,西方思潮走马灯似地轮流转,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海德格尔热、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来得快去得也快,犹如涨潮退潮过后的沙滩,沙滩依旧是沙滩。譬如,当下讲市场经济了,于是哈耶克、罗尔斯走红了,讲改革的循序渐进,于是雷蒙•阿隆被抬出来了。这证明什么呢?我们难道只能一味地“拿来”,不拿就什么也没有吗?我看到的情况是,学人们所能做的是把西方的东西介绍过来,拼拼凑凑,填补一下暂时的空缺。  另一个问题,我说的缺乏“动力”不仅仅是指外部条件,更多的是它自身内的原因。旧的传统模式已经被剥离,几乎一丝不挂,而完全接受西方的模式,又只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就如深邃的无尽的夹缝,两边都找不到依托。平心而论,处在传统模式中断、又不能续接西方思想的情况下,我们被历史甩到了理论积累的节奏之外,原创的可能性自然极其细微了。第三世界(包括日本、俄罗斯、拉美)基本如此,他们那里能够异军突起般地出现一批创作上的大师、大导演、大艺术家,就是缺大理论家大思想家。马克思曾说,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展示的,是后者未来的发展图景。事实的逻辑可能更为复杂——至少,差异是必定存在的,不可能被“发展”所抹平。我想补充一点,“新儒学”的理论家早就开出了疗救我们的药方,不止这样,他们还雄心勃勃地思考着要疗救世界。王小波说他们是“意淫”,是的,这是自恋癖加上狂想症,幸亏没有道学家搞起“新道学”,否则,我们身边又会多出不少喜欢“意淫”的人。  由此,我对吴炫说,在中国,只有一种原则,那就是文学艺术,就是一切理论之外的创造性写作(当然,还有如电影、音乐等等)。我赞成并期待理论家从事“原创”,但是坦率地讲,我不太相信——理由很简单,因为它缺乏“原创”的动力;而文学艺术,尽管也有一个参照背景的问题,起点和积累的问题,但它是直接面对存在的,是从存在中挖掘自身的动力并达到推进它的目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