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试水,资本转向艺术市场
2007-11-02 10:39:44 朱虹子
经过10多年的培育和成长,中国艺术市场在2005年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也最为神秘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因其微小,长期以来一直被经济界所忽视,或者是不齿于一谈。而2005年,因大量资本涌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客观上对一直增长过快的房价起到了抑制作用,对艺术相关产业(比如宣纸业)也将起到拉动作用,艺术品流通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已露端倪。个人家庭艺术品消费对缓解居民储蓄压力、丰富家庭文化生活也有积极的意义 资本转向 国内投资渠道的狭窄,使得一部分嗅觉敏锐的资本转向艺术品市场。国内权威的经济类报纸《市场报》分析说,“目前在投资渠道上,储蓄呈负利率;债券利率低、存期长;股市虽在改革中,但依旧低迷;基金净值大多低于本金;房地产价格虚高,泡沫成分太多;黄金飘忽不定。一些中小投资者也必将看好收藏市场,把它作为新的投资渠道。”其实,近两年一直就有大的投资机构和企业看好艺术品市场,并作投资试水。 2004年秋拍,南京天地集团老板杨休,以6930万元的极高价格购买《陆俨少百开册》藏入,作为对当代画家陆俨少的投资,其高开高走的姿态让业界咋舌。杨休曾对媒体说,证券、房地产、艺术品是世界三大主流投资品种,就国内目前来说,证券市场这几年一直萎靡不振,一般人当然不敢碰;而房地产则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高额利润不会维持太长久;但艺术品不一样,目前国内市场刚刚启动,且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市场潜力不可估量,现在进入文化产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投资的渠道。“江浙一带的财团尤其喜欢艺术品投资,这与他们敏锐的商业嗅觉有关系。”据《美术报》报道,在南京,仅房地产领域就有二三百位企业家在较大规模地投资艺术品。在宁波和慈溪两地,投资艺术品金额在一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二三十位。南京天地集团、常州蓝宝集团、浙江金轮集团、浙江徐龙食品集团等,只是艺术品投资巨商的冰山一角。南京的杨休、陆军、谢嘉林、杨朝军、陆挺,慈溪、宁波的徐其明、陆汉振等对艺术品的关注由来已久。对江浙投资者来说,目前资金的投入量也还只是在试水,这两年尝到甜头后,必将还有更大的资金放量进入市场。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易苏昊日前谈到,“温州财团做房地产生意的资金有7000亿,现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大概有1200亿闲置下来,这些地产商将把这笔钱投向艺术品市场。”易苏昊本人和温州地产商有交往。1200个亿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在中国收藏家协会报刊收藏委员会秘书长秦杰看来,也“不过如此”,“1200个亿不是个大数字,曾有温州的一位从事汽车工业的老总要把700个亿的资金逐渐转向艺术品市场。” 这些已经证实和无法证实的消息,对中小投资者影响巨大。可以说,200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局面,主要还是靠入场人数最多的中小投资者,他们的投资额一般在1000万以内,从几万到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不等,正是这些利好消息,对他们的买进给予了极大的信心支撑。在秀水街做了10年服装生意的马先生是浙江三门人,受艺术市场投资收益神话的影响,2004年开始尝试,2005年共投资了300多万元陆俨少、黄胄等人的作品,他对艺术市场前景非常看好。2006年计划筹集500万,投资的重点在当代中国画家杨延文、石齐、姜宝林、老甲等人。和服装生意比较,马先生觉得投资艺术品不仅赚头大,见效快,而且很有面子。这两年,在北京、上海大大小小的拍卖行里,挤满了像马总这样的投资者。从200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放量成交,当年度成交额达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一举达到57亿元人民币;专家预计,2005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在国际拍卖市场,中国文物艺术品也连创佳绩,这既是国内艺术市场火爆局面的呼应,其背后则是整个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热”和“中国文化热”。 两股热浪 如果大量的资金真的从投资证券、房地产流进艺术品拍卖行,艺术品市场能承受得住吗? 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有点杞人忧天。事实是,从2005年的中国艺术市场来看,已有些不能承受之重。这些从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分流出来的大量热钱,给艺术市场带来了两股热浪,一是假画突然好卖了,大量仿造的假画被市场吸纳。去年,上海某拍卖公司的一件“海外回流”拍品——仿自江苏淮安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真迹《红葵黄花》的《锦葵红杏》,以112.2万元成交,这是在国内以“海外回流”名义拍出的高达百万元级的假画,叫人瞠目结舌!伪造淮安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绘画,拿到拍卖市场上高价成交,这已不是第一次。近几年,该博物馆藏潘天寿人物画《佛寿无量》和山水画《川中山水》,曾先后被人不厌其烦地多次仿造,其中《佛寿无量》被两次克隆,分别以33万元和17万元港币拍卖成交。《川中山水》竟被四次仿造,成交总金额达100余万元之巨。 击鼓传花。赝品盛行,这在艺术品拍卖业中犹如病毒传播。花落谁手,令人担忧。市场上究竟有多少赝品?众说纷纭,无法作确切统计。有说多达90%,有说超过一半,有说占1/3。这两年艺术市场大量热钱的涌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给造假、贩假者以可乘之机。最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拍卖行与造假者沆瀣一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拍卖法》明确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此条法规原本是为了保护拍卖公司合法经营的规定,却被个别拍卖公司用“足”用“活”,成为赝品进入拍卖会的庇护伞。深谙拍卖之道的著名收藏家郭庆祥指出,在这个规则下,无论艺术品是真还是伪,也无论买家在竞拍时是否知道作品是假的,只要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成交后便可概不认账。这样的保证条款为拍卖行逃脱责任留下了法律漏洞,导致一些拍卖行有胆量进行赝品拍卖。他指出,有些拍卖行联手画贩子进行组合欺骗,假画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造假者往往使用请名人题跋作序的手法包装自己,颠倒黑白,让人无所适从。一些收藏者只看到权威人士的题跋,就认为吃了定心丸。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画家介绍,他曾亲眼在市场看到某拍卖行的业务员以1500元的价格购得范曾画作仿制品一幅,没过两天,该赝品以2.5万元的高价登上了某拍卖会的精品架。讲起这件事,他激愤不已。一位拍卖公司的老总对记者说,“早些年,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会为得到真品而雀跃不已,也会为了拍品是不是真品而争得面红耳赤。但现在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怎么才能以假充真。”现在很多人认为艺术市场有泡沫,其实最大的泡沫就是假画的大量成交。假画成交固然造假者责在难逃,大量资金的盲目进入也值得反省。 第二股热浪是不论水平高低,几乎所有当代的画家都在市场获得了成交。 谈到艺术市场的泡沫,著名画家杨延文说,现在是臭鱼烂虾都卖出了鲍鱼的价钱。这与各地画家不失时机地参与市场炒作有直接关系。大量热钱急于进入艺术市场,由于其对艺术的不了解,对艺术的发展趋势无从判断,其投资选择不免盲目。大量画家这两年十分注重包装自己,主动找投资人合作,开拓市场,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艺术品投资顾问伍劲也认为,目前专业认定的主流画家,也就是当代艺术核心部分的价位基本还是正常的,泡沫出在一些非主流的项目上,一方面是画家、经纪人攀比、操作,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盲目入场的资金的炒作。 如果炒家像炒房子、股票一样炒艺术品——先囤积,抬高价格,再抛售;而对于那些不懂艺术的投资者,一味的盲目跟风,市场风险由此产生。 未来 谈起未来的艺术市场,伍劲认为,当代艺术市场更具有全球性质。“2006年艺术市场如何发展可能要看纽约拍卖的情况。但是从大的方面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有几方面的机会,一是我们经济还在持续发展,我看到一个预测,说大约到204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与美国就会持平,那时候你想中国的艺术品价格应该在什么位置上?二是目前收藏还是以个人收藏家为主,未来会有大的机构、大收藏家进入;三是目前买家还是中国人为主,未来欧美资金、画廊进来,市场还会继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欧美只有个别收藏家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因为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这个市场,所以有资金优势的外国人收藏了不少东西,但是那可以说还是低层次的状态,如果更多欧美收藏家介入的话,我觉得市场会有很大发展。” 作于2006年初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