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永远承载未来的远航——东京宫《超级穹顶》展(二)

2008-08-07 15:47:22 高洁

  《失语症1》是一件巨大的装置作品,而马上我们就吃惊地见到东京宫内的另一件更为巨大的作品,它比《失语症1》还要大上数倍,在东京宫类型封闭展馆内很少见到这么大型的装置作品。这是瑞士艺术家克里斯多夫·碧雪儿(Christoph·Büchel)的装置作品《倾卸》(Bump) 。

  生命·生活·垃圾

  克里斯多夫·碧雪儿作品《倾泻》

  他在东京宫深处安置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堆。方圆数十米,高六~七米。无数的垃圾堆满了东京宫深处的两个大厅。

  一根粗大的钢管(直径约1米)从垃圾堆外一直延伸入垃圾山的山腹,山腹内是一间充满生活气息,破败但精心安排,用废弃垃圾安置的居室。在居室内,看到部分垃圾已经被煞费心机地分类整理,仿佛正在等待主人将其运往回收站出售。还有一些还可以使用的垃圾也被挑选出来,可以想象,这些垃圾将被以更好的价格出售以补贴家用。

  一名黑人管理员坐在入口处,身边放着一箱子白色安全帽,他将有意进入的观众登记在册,每次仅容2名观众入内观看。

  作品展示了一户以捡垃圾为生的人家,贫穷但拥有生活的情趣,困难但充满了生活的努力,虚拟但真实。艺术家把现实中的一个角落,转换角度,转换地点,安置在博物馆内。

  并不能像对待杜尚的小便池《泉》那样来看待这件作品,虽然这件作品也很像仅仅是空间位置转换的现成品,但这不是一件现成品装置作品。这件作品不仅仅转换了位置。垃圾是经过选择的,虽然很像现实中的垃圾堆,这些垃圾都是无臭无味的,且减少了灰尘。且根据克里斯多夫以往的创作风格来看,装置内的种种安置都是经过精心的归纳提炼,搜寻组合的。艺术家更重视现实主义的虚拟状态营造,而非社会写实的再现。

  图为克里斯多夫·碧雪儿作品《倾泻》的分析图表

  图形呈非常均衡圆润的状态,说明艺术家的思路比较全面,各角度都有着思考,都拥有可以欣赏的创造。但也没有在任一方面突出表现,没有强烈的感受,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创造,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需要思考与感受的观念艺术

  达尼埃尔·菲尔门作品《郁赫莎(在地球18000公里外)》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象“郁赫莎”。一头标本大象用鼻子倒立在一间宽阔展厅的中央。整头大象与外界的唯一接触点就是它的鼻子,并无铁丝或其它装置辅助。这是法国艺术家达尼埃尔·菲尔门(Daniel·Firman)的为本次展出制作的装置作品《郁赫莎(在地球18000公里外)》(Würsa (À 18 000 km de la terre))。

  既然作品是以一种非常精炼的形式创作,作品的物质部分没有足够的元素来进行表达,艺术家选择使用更加具体的作品名,对物质部分进行补充。

  在此我多说几句:我认为,在当代艺术中,作品名称是作品的一部分。在对作品构筑和解读越来越成熟的今天,每一件作品的名称都不仅仅是一个用以记忆的符号,作品名称是作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部分情况下,它都在扮演着限定作品语境的重要角色。脱离作品名称来观看作品,或者胡乱选择作品名称都是不可接受的。每一个作品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甚至像《无题》这类型作品名称也一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存在意义。作品名与作品中的文字元素我称之为作品的“文字部分”,以区别作品的物质部分。但作品名旁边策展人所写的介绍文字,解释文字则不属于作品的一部分,这些文字不是艺术家的创作,也非出于艺术家的控制,如果艺术家需要更多的文字,应该使用更加具有作品形式感的陈列方式使观众理解其创作意图。

  让我们回到作品,作品的名称是《郁赫莎(在地球18000公里外)》。

  郁赫莎是一个名字,很容易理解,这里最明显的角色------大象,它名叫郁赫莎。(在地球18000公里外)这就比较难理解,结合物质部分仅可以这样理解,在地球的18000公里之外,地球对大象的引力已经减少许多,所以,这个倒立的大象,并非我们所观察到的那样被倒置,艺术家想要展现的是,在那样的特定情况下,大象可以自己用鼻子倒立。虽然理解到这一层比较困难,但由于作者对整个推理进行了具体且精确的限定,所以作品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特定意义。

  让我们再深一层解读作品名称。郁赫莎是这头大象的名字则无容置疑。作者使用一个具体名字而非“大象”等名词,说明其意图使观众产生这头大象人性化的印象。结合所有的元素来看,作者试图使用一个大象的名字来去除他所选择的“标本”这一元素所传达出的部分意义。这三个他不希望“标本”表达出的词是“物品”,“固态”,“死物”。这3个词与艺术家所表达的意思是相矛盾的,他要表达的是大象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倒立,而并非是被人类用金属刺穿他的整个躯体固定在地上的。我们看到他发现了这三个多余的表达,并试图进行修正。可惜,标本就是标本,它所带来的死亡气息,和固定不动的感觉是无法被一个人性化的名字所掩盖的。

  “重力”一词,在这件作品中没有被直接讲述,但每一个元素都被有意识地指引并与之相汇。而对抗“重力”显而易见是缺乏迫切需求,没有具体,实际意义的,作者在作品中也没有阐述试图对抗重力的原因。因其突出目标的“无意义”,我们知道,艺术家使用“重力”并不指向其具体意义,而指向其所代表的有着同类特征的其他概念。结合作品中明显的,针对“重力”的“摆脱”企图,“对抗”企图,我们知道“重力”所代表的是一种束缚。

  “重力”代表着 “到处都是”,“难以摆脱”,“习惯麻木”,“无法对抗”的束缚。这样的束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困顿其中。敏感而叛逆的艺术家,在试图对抗早已被忽视的禁锢,在现实中无法可想,就在观念中进行唐吉诃德试的挑战。

  虽然有着一些表述困难,部分元素有着不可磨合的矛盾,但我们看到艺术家对这些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的表述非常清晰,语境的限定得完整,到位,精确,限制了任何歧义的产生,逻辑异常完整。

  艺术家还是较好的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通过作品展示出:

  打破现有环境的欲望,增加生命的能力的欲望,对束缚的反抗,自由的追求,寻找凌驾于现有规则的规则,展现无奈的生命状态。

  这些话语都在大象的快乐与困窘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从图形明显偏向八边形框的上部,说明这是一件典型的观念性作品。这定义也许会令人吃惊,因为这件作品使用了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元素,非常像一件强调感受的作品。实际上,作品名称这一文字部分在该作品表达中拥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它是一件在作品物质部分之外具有高延展性,高思维价值的观念性作品。

  我认为,这正是达尼埃尔·菲尔门的艺术特色,他一贯以来的作品都拥有较多的感官元素,而实际上,其作品最具有价值的部分,都由其充满矛盾的逻辑思维构筑。达尼埃尔·菲尔门的艺术是需要静心思考,默默感受的观念艺术。

  给政治话题配乐。。。。。。给乐曲立座写实的政治雕像。。。。。。

  法比昂·基厚&哈发埃尔·西伯尼作品《黑暗中最后的演习》

  法国艺术家法比昂·基厚(Fabien·Giraud)&哈发埃尔·西伯尼 (Raohaël Siboni)带来装置作品《黑暗中最后的演习》(Last manoeuvres in the dark)。

  一间宽大的阴暗笼罩的展厅,摆放着许多用金属支架支起的黑武士的头盔。 黑武士们呈锥形排列,尖角正对入口。每一个头盔都发出瓮翁低沉的声音,组成三维的电子音乐,将这展厅内的观众笼罩在阴霾之中。高大的黑武士整齐的排列,散发出危险的战争气氛。

  黑武士角色出自电影《星球大战》,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角色,因为其知名度高,艺术家直接使用他的面具,是假定所有观众都认识这一角色的。《星球大战》是美国电影文化的代表,并展示着美国的太空战争幻想。名字中的“黑暗”,“演习”字样,黑武士的战士和歹角身份都显示这一作品是一件讲述政治话题的作品,作品直指美国的军事行为,美国的军事思想,美国的霸权的文化,美国的电影等文化渗透力等等问题。

  在图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多么精心地制作这一件装置的声音,传输每一面具所用的声音信息的电线在雕塑的后半部分汇聚到这台声音控制器中,电线的数量令人乍舌。

  铁架是该作品中的模棱两可的败笔,如果艺术家想展示如同士兵一般的黑武士,这些铁架明显不能取代身躯的感觉;如果艺术家是想展示黑武士的头颅被割下如同战利品一般插在地上,这些头颅明显都在活人般发出各种经过精心选择的声音;如果艺术家想如同展示象征物一般的展示黑武士雕像群,而这些黑武士的头颅确又被整齐地如同受检阅的军队一般排列,且身高仅比一般观众略高,没有雕像般被展示的感觉。

  也许艺术家想通过阴暗的光线来掩饰铁架,也许艺术家想通过从上打灯的方式来使铁架更暗,并安排头盔在正常男子视线高度来掩饰铁架的存在。很遗憾,欲盖弥彰。

  而艺术家对声音的高度重视和设置,作品在声音方面的创作水平达到了非常的高度。而这就使作品的指向发生偏差,艺术家对声音创作的高度重视使我们认定该作品的展示重点在于展示艺术家在声音方面的突出创造,三维音乐的试验,电子音乐的革新。而其名现的政治意味又成为了另一个重点,这两个重点虽然可以结合,但却结合得非常薄弱。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和两个不同方向的话题被简单地放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削弱。声音给政治意味带来无趣而简单的气氛背景,政治给声音带来一个不重要却大加绚烂的乐曲名称。

  也许,两个不同的主题互相削弱,互相争抢话语权,是由于这是一件由两位艺术家合作创作的作品。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认为两位艺术家并没有足够良好的配合,他们从2007年开始合作,至今不过一年而已,让我们等待他们的磨合。

  从图形来看,艺术家们在元素的创作与逻辑的讲述上都有创作的意图,并都有所建树。可惜配合不佳。但艺术家们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时展示出不凡的创造力,作品有其突出的价值,拥有值得欣赏的部分。

  以上我所评论的作品都是在这次展出中另我欣赏的作品,其余作品,我并不向大家推荐,所以在此不加评论。虽然我攻击批评了以上作品的一些问题,却不代表我认为这些作品是失败的,这些作品依然有值得欣赏的艺术价值。有艺术的思考就需要艺术的试验,有试验就会有失败之处,在艺术领域,新的思想和尝试远比作品的成熟完整来的重要。

  这次是一次成熟又充满了尝试的展览,艺术家们在媒介,材料,手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创新。展出充满了年轻的感觉,一扫传统的沉重。尝试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尝试一定不会成功,守成持重只会被抛进历史,新的时代总是在新的尝试中产生。艺术是永恒的,而艺术创造只有现在进行时。

  东京宫让我们看到了正在尝试的未来,让我们关注东京宫的下一个展出,很可能,它将继续为我们带来的惊喜。

  另外,东京宫屋顶上瑞士艺术家二人组L/B(萨比娜.朗和丹尼尔.鲍曼)(L/B (Sabina Lang & Daniel Baumann))的作品《旅馆——永恒之地》(Hôtel everland)也是一件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但其不属于本次展出,我也就不加以评论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