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
2008-10-14 16:46:59 赵力
田野,是我刚认识不久的朋友。翻看他的履历,90年代初田野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过,这才知道他也是我的校友,故而也就多了几分的熟悉。据朋友的介绍,田野在2000年赴法国留学,2004年获得了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的硕士学位,2006年开始攻读该校的博士学位。目前则是一个艺术的“飞人”,在欧洲和中国间不时地穿梭。
田野的画,我看的不多。朋友向我提供的那些资料,或许也只能说明田野艺术生活的部分,尚无法完整地展现艺术家的全部风貌。然而通过这些资料,我们还是可以大致勾勒出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在时间上是以艺术家出国前后为界分,而愈近当下,其艺术也愈加得成熟起来。
2007年的“城市系列”,是田野最新的创作成果。这组作品和艺术家早先的其它系列有所不同,皆是有关当代城市的画题。然而“城市系列”与之前创作的不同,并非仅仅停留在作品主题的表达上,更多的则是表现为在绘画想法上的迥异。在“城市系列”中,田野不再片面强调在绘画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或者在表达对象上的独出新旨,却是强调结合“城市”的核心命题,而转化为在内容形式上的有机方式。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命题。在文化层面上,关于城市的各种说法早已衍化出更为庞杂的表述。而立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的背景,艺术创作中的“城市”,亦为林林总总、各自阐述,逐渐形成为庞大的视觉系统。事实是城市,有关其复杂性的推动力,不仅来自外部的交互致力,更在于其自身的瞬息万变。然而,艺术与城市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前定姻缘”的关系,正如李维斯•蒙福德(Lewis Mumford)在1944年所写下的名言,“城市是一种时间的产物。城市是个铸模。在此,人类的生命被冷却和冻结,藉由艺术赋予永恒的模样。否则,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所有的一切都将随之灰飞烟灭,不复再现,亦无迹可寻。”因此,我们的城市,既代表了我们对历史、政治和文化的集体观点,同时又由于艺术的作用,而生成出文化性的意义与形象。
即便如此,作为艺术创作的个体,“绘画终归要回到眼睛本能的敏锐度,以呈现存在于内心世界的本质”。面对画布,创作的意义并非专门指向艺术“伟大性”的纯粹理念。因为,在艺术家的心目中,生活中短暂的一瞥,即便是那么得微不足道,即便是经常被遗忘忽略,却又往往是视觉中最深刻不变的永恒,或许也是艺术的最感人部分。而田野的“城市系列”也是如此。
田野的“城市系列”,不是一种对城市景观的“宏大叙事”,艺术家试图抓住城市的当代性特质,采取的是某种的“切入”方式。在这些作品中,都有显而易见的关于城市“标记”的描述,而“标记”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都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形式,不仅反映了客观世界,而且也是客观世界的重要构成。然而田野在有关“标记”的选择上则体现出了更明确的意图。
艺术家大量选择的例如“麦当劳”等的“标记”,是对大量存在于城市中的代表消费社会的“商标”进行过滤之后的积极“引用”。这些“标记”的强度,不仅取决于其固有的属性,而且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它们的日常普遍性,以及城市对它们的认可程度。在作品中,田野既通过这种积极的“引用”来维护“标记”固有的所谓强度,同时艺术家又往往将其进一步放大至“顶天立地”的程度,令观众不得不直面于它们,从而在视觉上形成某种强烈的震撼力。
田野,也在作品“引用”了一些生活中习见的可归为“交通标志”的“标记”。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城市中的“交通标志”,本身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完整性、统一性,被视为城市属性的缩影,同时也是城市的区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有机反映。然而与那些“商标”所不同的是,“交通标志”不像“商标”的表意必须借助于巧妙暗示、别有深意的联想,它们通常具有显见的表意系统。因此,田野对“交通标志”的“引用”,则带有一种双重“引用”的语义功能。
事实是在田野的“城市系列”中,还存在着一些文化性的“标记”,譬如“天安门” 、“天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遗产,然而田野在创作中的“引入”,并非着意于这些“标记”所代表的现实性指示物或者历史性意涵,而是试图达成某种“标记”与“标记”的当下情景相结合的新颖关系,使之具有文化心理的当代特性。
田野的“城市系列”,似乎还不满足于此,仅仅将停留于将“标记”作为创作元素的“拿来主义”,在更多的时候艺术家还采取了一种“刻意臆造”的姿态,以此来形成自我面貌的显著性。在具体的方式上,田野往往借助于各种“标记”的混成叠压的方案,将现实中原本彼此无涉的“标记”置于一个场景之中,臆造出开放性的结构特点。换句话来说,这些作品是由一个运行于许多层面的“标记”网络所组成的,从而能够根据观看者的社会文化经验产生不同的阐释与意义。
然而,田野作为艺术家的控制力还体现在另外一翼,他有意识地采取了简约式画法,大量地运用平涂的技巧,以明确的轮廓线来约制画面中的形象。鲜艳的色彩,既对应于“标记”的运用而营造出当代性的时尚气氛,也针对城市而融入至作品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它所弥散出的那种享受放松的感觉,或许也正印证了皮德森那首脍炙人口的《一生的慰藉》中的诗境,而这或许也是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的真实诉求吧!
(责任编辑:高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