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的“脸皮”有多厚?
2008-10-21 16:22:44 李军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拿建筑喻人,中外皆然;但由于时代、民族和美学上的差异,作为比喻主体出现的人格形象却会大相径庭。
比方说,西方人喜欢把建筑比喻成直立的男性——据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说法,多立安柱式模仿的是“刚强的男性”,正如爱奥尼亚柱式模仿的是“柔美的女性”;现代高层建筑无疑是从中世纪垂直的哥特式教堂发展过来的,它们可追溯到古埃及的方尖碑形式——它是一具男性性具的象征。而中国建筑之平面纵深的格局,则状如一个匍匐在地的人体——让人想起《西游记》中那座孙猴子所变的庙宇;而其正面,也就是临街的那部分,往往被比喻成一张人脸,即建筑的“门面”或者“门脸”所在。老百姓有一句骂人话,说一个人的脸皮“比城墙拐弯还要厚”。这里其实已把城墙想象成一张人脸了。
最近几年,在北京的城墙被拆除半个世纪以后,以平安大道的修建为标志,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相继竖起了一道道堤岸般的围墙。这些围墙或被涂以统一的颜色,或饰以古今中外各色建筑美学的要素(主要的是罗马柱,当然是石膏的),或者径直画上种种想象中的图案,着实给北京城平添了不少风采。虽然它们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北京触目皆是的脏乱差现象遮丑,但毕竟说明,如今的北京城也开始要“脸”了。
而今,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这股风愈演愈烈,似有欲把整个北京城化成一张“脸”之势。这股风尚的明显特征,是只顾脸面、不及其余。比如我住所附近的一处高消费场所,起正立面的主体廊柱林立,是典型的希腊科林斯风格;另一边则原木横斜,无疑深谙东洋风味;观其两侧却白墙森森,素面朝天——原来本身只是一个仓库。整个建筑物的造型仅仅是包装出来的幻觉。这种做法比比皆是,它使得中国建筑的趣味可悲地单面化同时也恶俗化了,这与妇女化妆只化脸并无二致。
高楼大厦则呈现出另外一种相关人格。无疑,今天北京的地平线是由无数呈犬牙交错状的垂直线来标志的。这意味着,北京的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西方化了——在丧失了传统建筑平面纵深的维度之后,它已经“立”起来了。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当大部分北京建筑仍试图像贴标签那样,在正立面上添加种种传统建筑要素(以前是大屋顶,现在是罗马柱)以示格调时,喜剧就出现了。多少年前,钱穆先生曾经嘲笑过燕京大学中的那些没有台座支撑的仿古建筑,说它们就如同一个戴冠而不穿鞋的君子那样不成体统。如今,除了一顶瓜皮帽和一双赤脚依旧之外,这个漫画形象还须套上一身西装——这只会使喜剧效果变得更加夺目。
最近,为了装修房子我跑遍了北京的各色建材城。当你发现,在这些个万能仓库里你几乎能购买到建筑史上的一切风格时,你顿时明白了,其实现代建筑早已沦落为一种简单至极的包装术了。如果你还想知道,今天建筑的“脸皮”究竟有多厚的话,那么很简单,只须用卷尺亲自量一下——我可以准确地告诉你,大约在1至2厘米之间。
——(原载《视觉21》,2002年第5期)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