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艺术创作与风格形成的三个阶段”说明
2012-07-25 14:54:59 未知
第一阶段:1974—1986年,我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调回广州,最初在广州美术工作室工作。1982年广州画院成立,任画院院委委员、国画组组长、专业画家。这阶段积极进取,创作旺盛,发表作品、文章颇多,1986年举办了“黄云画展”。
第二阶段:1987—1996年调到华南师范大学,主持美术系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1993年到美国讲学。
在纽约、三藩市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和写生创作。在奥马哈、洛杉矶举办“黄云画展”,从美国回来后退休。
华师退休后,聘任广州市文史馆馆员及广州书画学院副院长,广州中国画会成立后被选为副会长,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成立后被选为会长及受聘于社会各界书画研究会的艺术顾问。这期间我将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结合起来,在理论上进行深层次探索,出著《中国山水画史》。1996年举办“黄云山水画研讨会”并出版《黄云画集》。
第三阶段:1997—2007年,前半段,主要从事书画学院美术教育及开展创作活动。进入新世纪,则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画风趋向成熟,个性比较明朗,是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我完成了珠江长卷三部曲的构思,并策划组织珠江的采风活动和集体创作了《锦绣珠江图》、《广州百景图》,已先后在广州及北京展览,原作被广东省、广州市博物馆收藏。本人也画了四五十幅比较满意的“表现形式单纯、内涵丰富、自然形态、装饰美感”的中国山水画,并出版《黄云百榕图》。
2006年底,我制定了个人的新计划:
2007年10月出版新《黄云画集》;
2007年12月举办“黄云画展”及《黄云画集》首发式;
2008年创作《四乡共饮一江水》60米的长卷;
2009年创作《桂林山水》长卷;
2010年举办“祖国颂”黄云画展,还计划出版《黄云回忆录》。
第一阶段(1974年至1986年)
1974年,完成借调到北京饭店和北京国际俱乐部的壁画装饰设计工作后,我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调回广州工作,最初在广州美术工作室工作。这段时间为《光明日报》、《广州文艺》撰写美术方面文章。
1974年9月从北京调回广州工作室,开始创作有南方特色的装饰画,《南国果乡》是当时南回的激情之作。
1978年5月上黄山写生,听说李可染先生当时也在黄山。次日李可染和夫人到西海写生,我们也到西海写生,见到李可染先生写生时很认真,一丝不苟,中午只吃点面包,一直画到下午四点钟,他画完后过来看我,说我画的山头画得不错,笔法好,给了我很多指导。我的《黄山西海云海图》就在这里完成的。
这次上黄山,除了见到李可染,还见到东山魁夷。当时东山魁夷勾了几笔构图,写了些感受记录后,用相机拍景物,拍得很具体细致。东山魁夷的画近中远景,都够气魄,由于语言不通,只是点头打招呼便与他分手了。我从中获益匪浅,此次黄山行我见到两位中外大师。回广州后,7月28日我的儿子出生了,故取名:黄山。
1980年广州中国画会成立,我被选为副会长,负责展览宣传工作,带画会赴贵阳市画展。
1982年广州画院成立,任画院院务委员兼国画组组长,成为专业画家。
从1981至1986年间,应新会、恩平等地邀请,到当地办画展以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继而,多次在广州、江门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海癸山水画会画展,并指导广州海癸山水画学生学习山水画技法、诗词文学、书法,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风、交流。
新会是我祖籍故乡,江门与新会相距很近,现在都相连在一起了,但我出生于恩平,离新会不到百公里的西南边。广州则是我走上革命人生道路的起点,也是终点吧,因为我已在广州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能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好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点我思想很明确,要为家乡文化建设做点工作,如到新会、恩平写生画画,要宣传家乡赞美家乡。1985年为恩平县政府办公楼设计《恩州朝阳》壁画。
1986年,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黄云画展”, 展出作品120幅,社会反响不错,获得众多人士的赞赏。特别是《大地微微暖气吹》,还获得广州首届“红棉奖”。岭南派大师关山月先生为画展题字,主办单位为广东美术家协会、广州画院、广州文化公园,展览开幕式当日还举行了“黄云画展研讨会”。
著名画家、老前辈李可染先生、吴冠中先生、张仃先生、彦涵先生、袁运甫先生等从北京寄来贺词、题字。李可染先生写“天道酬勤”,他当时也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还寄来了请柬及展览目录。吴冠中先生当时出差在外,回北京知道后,马上寄来贺词“高放风筝勿断线”。彦涵先生寄来贺词“业精于勤”,寄贺词的还有北京中央工艺美院的黄国强等。
在这次展览开幕及展出期间,有些省、市领导和全国著名的大画家关山月老前辈等,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和省市美术界人士、新闻记者等前来参观。很多人,展厅人山人海,电视台和记者的闪光灯不断闪亮。
刘田夫、关山月、黎雄才、廖冰兄、赖少其、杨之光等名家题了字,还亲临画展参观指导。刘田夫和关山月都非常认真,一幅幅作品细心观看。刘田夫对关山月说:“你要关心、要带动这些中青年画家。”关山月谦虚地说:“青出于蓝,我还要向他学习呢。”
黎雄才对这类的社会活动甚少参加,但他也赶来参加开幕式,一进大门,看到关山月的题字,立即要来笔墨当场挥毫题字。赖少其来的时候,我不在场,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句话:“君已入室,岂不破门而出哉。”
1974—1986年,是我黄金创作时期,也是我回穗后,艺术创作与风格形成的第一阶段:“积墨——带装饰美感”中国山水画。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6年)
在华师大组建和主持艺术系工作
1987年,我从广州画院调到华南师范大学,负责组建和主持艺术系工作,后组建和主持美术系工作。由于忙于教学管理和美术教育工作,多少影响了创作。工作期间,先后任副教授、正教授。
师范院校艺术系不同于专业美术院校和工艺美术院校,因为从中这里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具体说就是对祖国下一代进行“美学”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所以,不能像专业美术院校或工艺美术院校那样分专业,而应有广泛的美术知识。但应有一样拿得出手。
我的教学方法,也是我的为人之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除在课堂讲课外,我都与学员一起临摹、一起写生、一起创作,边画边讲边辅导,画完了摆出来互相观摩,进行讲评。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临摹是学习前人和别人先进经验的好方法。据说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就经常有世界各地的画家去临摹世界名画。所以,我们教学生临摹时,也应临各家名画,而且应避免今天临张三,明天临李四,后天临陈五,以便于掌握规律和特点。因为各个名家都有各自风格和特点。另外,还要根据各人的基础选择临摹不同的内容,选择临摹名家名画的好处,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从作画的意境、构图、用墨、用色等等。必须同时进行辅导讲解。
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必修课,是认识客观世界,感受生活的重要手段。艺术既反映生活,又来自生活,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美,是艺术家一辈子的追求,所以,激发感情,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特别是出外写生,如何选景、取景,如何落笔构图,如何取舍,如何用墨、用色和用线等等,这样教给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生有三类:
①构图速写。将大块面、大结构完整地安排好,并用相机将各部分记录下来,回来创作。
②对景速写。将主要的“大结构”画具体些,并用相机进行“特写”拍摄,以便创作。
③对景创作。通过取舍、抓住最典型的事物,画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我的写生多数是用水墨画完成。
第三阶段(1997年至2007年)
1997年至2006年这个阶段跨越了两个世纪,真有意思,正好我的工作和创作活动也分成两个阶段。前阶段主要从事广州书画专修学院的美术教育及开展创作活动,后阶段主要从事山水画会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
进入新世纪,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画风趋向成熟,修改比较明朗,是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完成了珠江长卷“三部曲”的构思,在策划组织“珠江三部曲”(另一专题回忆)的同时,本人也画了四五十幅比较满意的作品。
这个阶段,我对山水画的创作在思路上更为明确,采用“凝聚”为核心,一切围绕“凝聚”做文章,无论是构图、造型、笔墨、色彩,都离不开“凝聚”,以突破为基调,形成具有装饰风格的山水画风。
2006年2月写有《带装饰味的中国幽水画》一文。
新世纪以来对山水画理论的实践主要是笔墨形象、构图形象、三度空间和二度空间处理等的装饰手法(见“理论提升”部分的回忆)。写文章少了,《带装饰味的中国山水画》的草稿应该是一个回顾。
2006年,出版了《黄云百榕图》,又称“百榕问世”。
我个人也将30多年画下的榕树,经由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和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编辑,由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出版《黄云百榕图》,广州书画专修学院院长邬梦兆还特作七律一首祝贺刊于首页。
榕,长青树,素有南榕北柏之称,是南国美丽而富有个性的名树。榕树很强悍,有人称之为山中霸王。榕树根深叶茂,苍劲淳朴,浑厚实在,不惧风雨,不畏寒霜,为了自我生存和人类的遮荫观赏,默默地自力更生。它的生命力是那样强劲旺盛,既长寿又美观,它有强壮的身躯,巨大树冠,众多细长的榕须随风飘舞。我喜欢榕,更喜欢画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去为榕树传神写照,这样一幅十幅百幅,为榕树“树碑立传”,美其名曰:“百榕图”。
《离江》长卷创作是我多年心愿,几度广西采风,画了不少草图。
《离江》长卷、《黄幽》长卷、《四乡共饮一江水》长卷1996年创作第一稿,1997年第二稿,还是不满意,还要继续画,画到满意为止。计划用几年时间,重新创作这几幅长卷。2006年去故乡采风,收集锦江素材,计划在2008年完成60米长的《四乡共饮一江水》的长卷,也计划2009年去广西漓江采风写生三个月,重新创作们离江》长卷,为2010年“祖国颂”黄云画展做好计划。
(责任编辑:杨凌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