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专家揭秘“小白礁一号”沉船
2012-07-26 08:34:06 陈醉
专家为市民解读
一片寂静深邃的大海,深藏着无数秘密。
这段时间,有关海洋的新闻频出,除了“蛟龙”号,还有一艘名为“小白礁一号”的清代沉船。
神秘沉船,留下无数未解的猜想,如今,潜水发掘已收尾,出水的500余件各类文物一点点揭开沉船的面纱。兴奋的不止是考古专家,还有更多普通人。
今天,由本报和省科协、科学24小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科学行走计划”走近“小白礁一号”,宁波市科协还请来专家带领市民一探水下考古的奥秘。
“小白礁一号”是一条商贸运输沉船,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也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的第一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
今年5月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水下考古队员对位于象山渔山列岛小白礁附近的沉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这是我国继“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科考之后的最大规模的水下考古科考活动。在这次水下考古中,有5人来自宁波水下考古队,其中林国聪还担任此次水下考古队的队长。
7月11日,经过360人次潜水、长达18018分钟的水下考古作业后,现场考古发掘工作圆满结束,目前船体已经回填,等待明年古船船体的出水及保护工作。
今天,数十位市民来到宁波图书馆的报告大厅,听专家讲解水下考古的奥秘。一边看水下考古的纪录片,一边不停地提问。市民徐小涛问:“这艘船是怎么沉没的?”现场的专家、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指着画面说:“看,船体中部有个断裂面,断面参差不齐,而且沉船的南端离岛礁特别近,通过这两点,我们目前判定‘小白礁一号’是触礁沉没的。”
龚缨晏介绍说,水下考古初期,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船老大推测,这艘船是被西北风吹到这一带,然后再触礁沉没的。因为他认为,航船从宁波出发,无论是往北走,还是往南走,到达沉船所在区域是件“很不正常的事”。
但龚缨晏不赞同这个观点,他查询了许多古代航海线路图和史料后认为,渔山岛小白礁一带自古以来,一直是远洋航线的必经之路,“只是后来蒸汽轮船出现后,才开始改由内陆走外海。”所以,这艘船应该是远洋航船,有可能是开往印尼、菲律宾等地。
“可以去水下捞宝,真好!”90后小姑娘冯滢滢对画面上大大小小的青花瓷等“宝贝”最感兴趣。
“水下考古可不是捞宝呢!”专家龚缨晏纠正道,“若是捞宝,不需要搞这么复杂。考古要一层一层地发掘,比如,抽沙后停下来,先画图、摄像、记录各种信息,然后再发掘第二层。”龚缨晏虽然没有水下考古的实践经验,但经常和水下考古队“混”在一起,也算半个“潜水员”了。
说到这儿,冯滢滢对水下那个未知的世界越发好奇了,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来:“水下世界一片漆黑,那晚上能不能下水呢?”
“这次考古,就在全国首次尝试了夜潜探摸。”龚缨晏的一个报料,让所有人精神一振。“夜潜是水下考古队员培训的一项内容,但真正用于实战,在国内水下考古项目中,我们是首次。”
一问一答之间,大家对水下考古了解了许多。
目前,“小白礁一号”仍在当初沉没的水下18米至22米深的地方。明年,考古队将对船体进行拆分,“小白礁一号”也将“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