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敢观舞台:以艺术之名

2012-07-27 09:04:32 小西

  随着全球文化及创意产业大潮,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小众演出,近年都似乎多了以艺术为主题、以艺术家为主角,一饷大众对于艺术的遐想与好奇。碰巧七月便有两个这样的演出,一个是香港话剧团的《红》(冯蔚衡导演),另一个则是年轻编剧胡境阳的作品《马桶》。二者同样探索艺术家的生存处境,不过《红》的主角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着名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而《马桶》的主角则是胡境阳自己。

  《红》: 只有对于绘画的想像

  进场观看《红》之前,已侧闻视艺圈朋友散场后的即时反应:“画画边会係咁!”(画画哪会是这样子的!)无疑,在本地知名年轻画家周俊辉的指导下,看得出两位演员(高翰文饰演Mark Rothko, 邱廷辉饰演 Rothko的助手Ken)都花了不少演出功夫(例如学习如何组合画架、上画布、调色等),让演出更贴近现实中画家的工作与生活状况。然而,不无弔诡的是,整个演出最欠缺的,恰恰是《红》的主角:绘画。

  或许,问题的癥结并不在于导与演的力度不足,而是在于美国编剧约翰.洛根(John Logan)这个获奖无数作品的内在缺陷。不错,《红》的确花了绝大部分的篇幅,透过一老一少的主角,淊淊不绝地「讨论」绘画。但或许正正因为约翰.洛根选择了以语言为主体的戏剧体(Drama)来推展这个有关绘图的故事,剧中绘画被谈论得愈多,反而更突显了绘画的缺席。就以演出中提到、 Rothko受委託为纽约施格兰大厦的四季餐厅创作的壁画系列为例,在演出中,我们根本上只能通过Rothko口若悬河、雄辩滔滔的论述,非常间接地想像到Rothko口中的艺术崇高性。固然,抽象表现主义并非“具象绘画”( Figurative Painting ),但绘画的主角始终是“图像”(Image),而非语言。

  当然,冯蔚衡也安排了一系列Rothko红色壁画的模仿品,为演出作了点影像上的补充。但或许因为模仿品的画技实在太平平无奇,而Rothko论述中的艺术又过于伟大,在双重抵销的情况下,Rothko“口中”的崇高图像反而无迹可寻。所以,当Rothko与Ken在古典音乐的衬托下,不无夸张而忘我地为画布(仅仅)涂上底色,却惹来全场观众雷动的掌声,我只感到图像的匮乏,如何彻底地取消了绘画本身。

  演出中,Rothko曾跟助手高谈阔论酒神戴奥尼索斯(代表了生命与慾望)与太阳神阿波罗(代表了理智)之间的对立与综合。或许,漫天语言的《红》,正好是太阳神阿波罗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正因为这个塬因,对于约翰.洛根与冯蔚衡来说,“呈现绘画”是终究不可能的。总括而言,《红》只有对于绘画的想像/遐想,却没有绘画本身。

  《马桶》:这个编剧有点宅

  相对而言,虽然《马桶》充斥着离奇古怪的想像与情节,却比《红》真诚与真实得多了。

  《马桶》的创作意念源自胡境阳2005年的同名录像作品,主要讲述当年的主角(大学毕业生)在七年之后再次被马桶的神秘力量扯住,卡在马桶中,动弹不得。与2005年的版本不同,演出的主角不再是大学毕业生,而是已经投入了劳动市场好一段时间的在职青年;相同的是,主角都处于人生的转折点,而“卡在马桶中”则象徵了其间的胶着状态。

  或许,因为《马桶》的主角并不是Mark Rothko那样的神级艺术家,而只是一个具有创作活力的新晋年轻编剧,《马桶》中主角的苦恼都很实在,很着地:主角并不是苦恼如何达至艺术上的无人崇高之境,而是如何自营营役役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超脱,远离异化,寻回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喜欢的剧本。当然,《马桶》呈现得更多的,是这个带点宅气的男主角的日常生活与困恼。

  另外,跟胡境阳过去的作品相似,《马桶》充满了潘惠森式的荒诞情节与想像,而剧中的对白也机锋与幽默处处,却没有潘惠森作品的沉重,一切都是轻的,只是很真诚地面对自己。此外,《马桶》中“洞穴探险男子”的平行副线,也打开了这个主戏集中在厕所内进行的演出之想像空间。由厕所到洞穴,观众既透过空间想像进入了某种演出节奏,与此同时,亦随着这两条平行线索的交叉发展,慢慢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 麦高利小剧场的空间虽小,在戏剧的点金术下,演出的空间与想像却变得丰富而深刻。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