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心灵的艺术——朱轩庭艺术遐想

2012-07-27 21:42:08 杨琪

  我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认识朱轩庭,知道他是太湖山水孕育出来的艺术家。太湖,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一想到太湖,不仅想到青山绿水,而且想到人杰地灵,倪瓒、吴镇、黄公望这些令我日夜向往的大家,就是曾经被太湖的青山绿水孕育出来的杰出画家,今天,他们忽然就像好朋友那样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就是在这一刻,我打开了朱轩庭的画册。涌起了许许多多的遐想。

  一、关于水墨山水画的遐想

  中国绘画,山水为上;山水绘画,水墨为上。所以,我首先翻开了画册的水墨山水画。

  中国的水墨山水是心灵的艺术。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从五代时就达到了繁荣的阶段,就因为它不是再现了山水的实际(著名的画家荆浩所画的《匡庐图》,隐居太行的荆浩,一生没有到过庐山,不可能再现庐山),而是表现了乱世人们的心灵。郭虚、郭思在《林泉高致》中说: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山水,是君子的向往。但不是每一个君子都能够隐居山林,与山林为伍。那应当怎样办呢?没有山林,有山林画也好,山水画,同样表现了君子的向往,因为山水画是真实山水的代用品。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又说: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山水之本意也。

  正因为中国水墨山水画说心灵的艺术,因此,欣赏中国的水墨山水,也有别于欣赏西方的风景画。郭虚、郭思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之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何者?今观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

  看中国的山水画,画中的山水,不仅可观,而且可行(画上是有路的),可游(画中有游览者),可居(画中有房子)。所以,看外国的风景画,就是表现山水如何美,换句话说,外国的山水,就是观的对象,不是游、居的对象。而中国的山水画,一定会有人。一般说来,会有路径、桥梁、亭子(亭,就是停,也就是供人休息的地方)和房子,那是供人居住的地方。还有打渔的;砍柴的;有观景的;有读书的。假如你看到一个打渔的,或者一个砍柴的,您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穷人欠了地主的帐,来打柴卖些钱准备还账的。所有这些人,都是高尚的隐者自己的化身(雍正皇帝曾经有扮作渔樵模样的肖像画),至少是隐者的邻居。

  宋代画理论家饶自然说,山水中的人物是隐逸高士,即或是贩夫走卒,“要皆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切不可以行者、望者、负荷者、鞭策者,一例作伛偻(yvlv,驼背、弯腰)之状。”韩拙也说:“凡画人物,不可粗俗,贵纯雅而悠闲。其隐居傲逸之士,当与村居耕叟、渔夫辈体貌不同。窃观古之山水中人物,殊为闲雅,无有粗恶者”。

  本来,打渔的,砍柴的,背着东西的挑夫,弯着腰,驼着背,是很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把打渔的、砍柴的,都要表现得“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呢?因为,那些打渔的、砍柴的,并不是劳动者,他们就是文人。就像诸葛亮、陶渊明一类的人物,对于他们来说,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仕与隐没有分明的界限。所以,打渔砍柴的就是隐士,也就是文人自己。只能是“意态闲雅”的君子,绝不可弯腰驼背的小人。

  您要这样想象山水画中的人物。比如画一个打柴的,背上的柴,不要背得多,背多了,压弯了腰,就不潇洒了。他们只是象征性地背上几根柴,迈着八字步,看到了一条溪水,就停下来感叹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又走了几步,看到了山上的瀑布,就停下脚步说,念诵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走几步,遇到了一株松,观望良久,啊,今日遇我师。当然,大家不懂,遇到一株松,怎么能够成为我的老师呢?是这样的,砍柴的遇到了一株松,忽然想到,这不就是荆浩画中的松吗?他画的松,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画,今天看到了这株松,总算明白了。那株松不就是我的老师吗?观画者一定要想象,自己就是画中的隐士,才能够知道这幅画的妙处。生活在太湖边上的大师,倪瓒、吴镇、黄公望,就是这样的心灵绘画的大师。

  太湖的青山秀水,就是这样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心灵。

  今天看朱轩庭的水墨山水画,依稀又有了先辈的影子,在《南尖岩印象》中,朱轩庭袒露了自己的心扉。他写道:“艺术在于发掘凸现事物之质要,匠心独具,源于生活,提炼生活者也。故中国画与西画别样,国画写生重视活写生,妙在物景精神灵气,不是照搬硬取,惜近来画者,多不知此理,对景摩描,俨然摄影第二以为能事,总不如直接摄影来得爽然矣,失却画画真意。”

  不管朱轩庭的山水画与昔日大师的水墨山水画还有多少差距,但是应当说,他们走在同一条心灵艺术的道路上。

  二、关于文人画的遐想

  艺术学表明,继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创新是目的,继承是基础。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了目的;没有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理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继承与创新又不同的侧重,也是必然的。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许多人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轻视笔墨,甚至说笔墨

  等于零,动辄创新,大笔一挥,丑怪离奇,难道这就是人们期望的创新吗?新则新矣,哪里有继承的影子呢?

  我以为,当今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更强调继承,说适当的。

  很高兴地看到,朱轩庭在艺术创作中,有对文人画的继承。

  文人画说心灵的艺术。正如倪瓒所说,仆之所画者,不过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诗书画印的统一。

  古代的文人画家,他们不仅仅把自己看做一个画家,而是看做诗书画印的全面手,甚至他们更强调诗书的成就。徐渭是伟大的画家,但是,他自己说:“吾书一、诗二、文三、画四”,是的,我们承认,徐渭说书法、诗文都很好,就像他的画一样好。他之所以把绘画的成就放在最后,人们可以有各种理解,但是,徐渭认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同时应当说优秀的书法家、诗人,则是没有异议的。

  我们在朱轩庭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诗书画的统一,做出了不错的贡献。他在《波光万古浮》中,就写了一首很有趣的诗:“水落太湖秋,凉风满目愁。鱼龙潜窟穴,芦荻隐汀州。地势三州接,波光万古浮。谁能随钓艇,从此狎轻鸥。”在《飞泉触石》中,朱轩庭写道:“飞泉触石玉叮当,中隐神龙岁月长。多少人间烦苦事,只消一点便清凉。”诗情画意,又加飘逸的书法,相得益彰。真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是的,朱轩庭的书法,无法与徐渭相比,但是,他很重视书法的创作。

  是的,朱轩庭的诗,无法与徐渭相比,但是,他重视诗,这就是国画的正途。如果这些诗说朱轩庭自己的创作就更好了。

  是的,朱轩庭的画,既不能与徐渭相比,也不能够与四王相提并论,但是,他的《竹屋幽居》,很有一点王石谷的影子,说明他重视传统的继承,是国画的正途。

  我们希望,朱轩庭沿着前人开辟的艺术之路,在太湖边上,开出一朵奇异的心灵艺术的新葩。

  注:本文作者杨琪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发表哲学、美学、艺术学论文数十篇,2006年获得《名师讲坛》最佳贡献奖。

  朱轩庭简介:

  朱轩庭,又名显庭 号青石,1969年生 无锡人。清华艺术创作研究会理事,无锡太湖艺术院院长,滨湖区轩廷艺术馆馆长。受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创作研究生班,旅欧访问学者。好交游、喜涉猎,遍游国内山水名胜,平素于周易象数学及禅学文化等颇具心得。曾先后拜无锡著名书画家惠锡祺、史可风、王汝霖门下学习书法及宋元明清山水、花鸟,醉心于王蒙、石溪、石涛、吴昌硕、黄宾虹、李可染、朱屺瞻等大家。注重中西方绘画理论技法及当代国画创作方向研习,以传统出新为导向、喜作秋山林泉,除追求笔墨苍润、意境高古之外,尤讲究飘逸灵实,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及入编书画专集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