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窑:穿越火与土的美丽
2012-08-01 08:42:07 梁婷
中国瓷器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这种火与土的交融,在传统的以松木为燃料的柴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随着电窑和气窑的普及,柴窑技术已濒临消失。近日,适逢由文博会授权生产的“中华龙”柴窑瓷笔筒在国粹宝瓷林(景德镇)千年官窑基地出窑,记者随文博会工作人员前去领略了柴窑“火土交融”的神奇魅力。
至今唯一仍在生产的柴窑
柴窑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烧窑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柴窑,顾名思义,是用柴(松木)为燃料的窑。据介绍,烧一窑瓷器需要用到10立方松木,要烧20~24小时才能将瓷坯完全瓷化。正因为柴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烧瓷方法。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景德镇的陶瓷烧造全部改用温度容易掌控、成本更低的气窑、电窑。
在记者前往的官窑基地内有一座现代新建的柴窑,这也是目前景德镇唯一“活”的柴窑,因为它是被政府批准以生产为目的(目前景德镇内还有柴窑若干,但都是表演性质),每个月会开窑1~2次。它传承着古老柴窑的命脉。
柴窑烧出来的瓷器跟电窑、气窑有何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华龙”创作者之一黄国军拿起两只青花茶杯向记者展示,记者看到,柴窑烧的釉面有油油的质感,它的光泽是温润的,仿佛是松木的松脂浸透其中。而气窑烧出来的是生硬的单层光。“柴窑烧的青花是长在瓷器里面的,是多层次的,气窑烧的青花感觉就是画在釉下面,是单层次的……总而言之就两个字:耐看。”
记者看到,这座柴窑就像一座用砖砌成的小屋子,所不同的是,房子的入口被封死,留下两只“眼睛”一张“嘴”,这简单的“器官”却把守着这一炉瓷器的命运。开窑后,在敞开的大口内便显出一排排高耸的匣钵(放置瓷器的容器,可耐高温),其中前端的几个匣钵里面放的就是“中华龙”。出窑后,黄国军将其放在光照下仔细检阅。然而这一炉出窑的五个“中华龙”中,其中两个出现了小裂纹,成功率只有60%。
把桩:用眼睛监测温度
柴窑的低产、低成功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至今它仍依赖人工操作。“柴窑里面没有丝毫机械辅助,完全靠人的经验。在烧窑的20多个小时内,窑口不能离人。”这口柴窑的把桩师傅胡家旺告诉记者。
胡家旺是目前景德镇唯一一位柴窑把桩师傅,今年69岁,从13岁开始当学徒时就一直跟柴窑打交道,至今为止在把桩师傅的交椅上已经坐了20多年。对于把桩,他总结出一句口诀:“一满二烧三熄火。”
一满,是指将瓷器放进匣钵里,并按每种器型、胎质的属性安排在窑洞的不同位置。“柴窑和现代窑最大的不同,在于因为入柴口只有一个,所以窑洞前后、上下位置是有温差的。这本来是劣势,但古人很有智慧,他们在同一个窑炉里面烧制不同的器型和色釉,合理搭配,形成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而现代窑,一窑出来品种单一。”
“二烧”,自然指烧火的过程,同样很多学问。匣钵码进去之后,就要封门了,所以温度的调节全靠眼睛观察。如何观察?如前文所说,在封好的“房门”处,露出了两只眼睛,一只嘴巴。两只“眼睛”其实是两只匣钵,行话称“观火眼”。当窑内温度达到900度左右时,“观火眼”便会通红,以此判断窑内温度。
据了解,柴窑在烧制时,里面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330~1360度。“烧到高温时,周围一定要保持肃静,因为要靠耳朵来听风流动的声音和柴火的声音。”胡家旺说。这种差之毫厘的精确度完全靠人控制。此外,由于在最高温时,胎质正在发生剧烈的化学变化,这时如果有人在窑口外咳嗽一声,瓷胎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正因为偶然性太大,所以造就柴窑出品的不稳定性。但发烧友们都知道:柴窑的偶然性,正是它最令人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