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音乐人郭峰:先有艺术的衍生再有艺术(上)

2012-08-27 09:28:39 周永亮

郭峰

  “心会跟爱一起走,说好不放手,春风都化成秋雨爱就爱到底。”这首《心会跟爱一起走》让人们认识了郭峰,这个出身音乐世家的“流行音乐第一人”。2011年,郭峰以新的身份——画家出现在大家面前,完成从音乐才子到画家的华丽转身。

  与记者的会面,安排在郭峰在劲松的画室,记者到的时候,郭峰已经坐在画室端详着他的作品,一如往日的形象,一头长发,标志性的眼镜。

  一 画坛新人郭峰

  如今这个时代,跨界并不是新鲜事,赵本山、倪萍、艾敬、陈冠希等都跨界美术圈,音乐人郭峰也成为其中一个。2011年10月21日,以“郭峰·色块”为主题的跨界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展出了郭峰十年间创作的百余幅作品。与此同时,郭峰还未大部分作品创作了专属的钢琴音乐。为画作创作专门音乐,郭峰可能是第一个。

  谈起这次展览,郭峰表示,“那个时候是刚好有一个机会无意当中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是世纪坛专门审查画的人,但是也没有说要展览,就是说过来看一看,我就把我的理念给他说了,他就很感兴趣。当时我的作品也形成了一个规模,他们很主动地说想给我做个展览,把世纪坛当代艺术馆给我用。”此刻郭峰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人,更多了另外一个身份:美术家。

  这次展览并不是郭峰美术创作的结束,而是开始,自此之后郭峰持续地创作美术作品,同时也积极投身到美术事业中。2012年艺术北京展览会上,展示了郭峰与博洛尼合作,他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设计成艺术家具作品,将自己的作品延伸到家具上。

  2012年6月23日,郭峰联合“雁巢收藏”创始人尤雁子举办了“没有脸”的国粹展,相对此前郭峰作品强调内心情感表达,此次展出的作品将关注点放在国粹——戏曲上,希望在油画创作中找到一种对戏曲不同的表达方式,他将人物的脸谱、服饰忽略或抽象画,将戏曲的内在精神作为表达的重点。

  郭峰还在积极参加其他一些美术活动,如2012年6月郭峰在南开大学举办了“创意如此简单,从音乐到绘画”的讲座,通过自身从音乐到绘画的经历,讲述自己对于创意的理解。

  现在,郭峰在音乐和美术上所用的时间差不多少是一半一半,但郭峰明显将兴趣和重心向美术倾斜,“我觉得绘画远远超出了我的音乐,我很喜欢在绘画当中的感觉,绘画给我带来更多延伸性的东西和更宽的影响面,这些是我在音乐中完全没有的感受。”

  在此之前,郭峰的生活里都是音乐,每年要有两张专辑,基本上所有时间都铺在创作、制作方面,“现在唱片业已经死了,我们如果长做唱片就属于浪费,就把这部分慢慢放弃了。虽然现在也在从事音乐方面的事情,但这部分我可以放下心来,不管创作、演出基本上已经是一种习惯,有关的东西我马上就可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太大的负担。”

  现在对于音乐,郭峰抱着一种“先放放”的想法,想先把美术搞起来,通过也想通过美术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反过来可能也会影响到音乐。

郭峰作品

  二 从音乐跨界美术

  “其实我二十多年前就对美术一直感兴趣”,郭峰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郭科会是一名军旅作曲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音乐。哥哥是一名画家,现在从事舞台美术,因此郭峰从小就接触了美术,熟悉了松节油、颜料的味道。

  郭峰早年一直在音乐道路上前行着,3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考入四川艺术学校,18岁毕业留校,成为中国音乐家学会最年轻会员,郭峰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非常顺利。1986郭峰《让世界充满爱》开始让大众了解了郭峰,也让流行音乐走进了大众视野,而此后《心会跟爱一起走》等一系列作品成就了这位“流行音乐第一人”。

  1988年郭峰声名鹊起的时候,他却选择东渡日本,一边学习日语,一遍进行美术创作,同时也开始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在日本的时候,虽然有一部分是在学音乐,但是当时美术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每次上日语课的时候,都会经过一个很大的书店,我每次回到那个地方都要看一下午的画册,那个时候是喜欢,完全没有想到今后回去做美术。”

  真正让郭峰有了美术创作冲动,是“从一个特别可笑的由头开始的”。当时代理郭峰的日本音乐事务所不仅做音乐,还做美术的生意,“有一天正在交易一幅雷诺阿的画,80公分左右,最后谈价格的时候真把我吓一大跳,这幅画价值4亿日元,差不多4000万人民币。我们那时候工资也就90块钱人民币,还觉得挺不错的。我就说这么一幅画,就值4000万人民币,我也可以画,这不就是个画吗?我不要4000万,你就给我4万日元就行,我能改善生活就挺好的。”

  凭着当时这个稍显幼稚的想法,郭峰准备开始美术创作,因为当时日本的颜料等绘画材料特别贵,所以郭峰趁回国的机会,来到美术用品商店,“笔、颜色各来了10套,就搬到日本去了。”在日本,郭峰自己绷画框,自己刷乳胶,开始了自己的美术创作。郭峰的第一幅画是用紫色颜料画了一朵花,他对此印象深刻,这幅作品后来送给了他的朋友。

  在随后的一年间,郭峰创作了二三十幅作品,就风格而言基本上都属于写实,因为8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鼎峰,日本人特别喜欢写实的作品,在朋友的介绍下,“很多人买作品,我的作品都卖了,最贵的卖了80万日元”,当时卖画比做音乐赚的钱还多。这多少让郭峰在美术创作中收获了自信和信心。

  但郭峰的美术创作之路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当中,“中间放了七八年,重新拾起来是在2000年左右”,“很多朋友知道我在日本画过画,看见过我画画,他们一直鼓励我,说你一定要再画。另外,2000年后中国艺术市场逐渐升温,很多人的作品卖到了很高的价格,还是有那种冲动:我也能画,就把绘画重新捡起来了,不过我现在一幅画还没卖。”

  刚开始重新创作的时候,郭峰非常矛盾,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种流派,于是他就开始了各种实验,印象派、超现实主义、野兽派等风格都尝试过。2004年的一天,郭峰把作品给哥哥看,得到的回应是“你的画一分钱都不值”,当时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甚至和哥哥大吵了一架。但郭峰依然没有放弃,在2005年哥哥看作品的时候,哥哥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从不屑一顾到觉得其中用色块做的一些作品非常好,有继续深入的可能性。哥哥对作品态度的转变,让郭峰很是兴奋,也开始确定了以“色块”作为自己的创作特色。经过几年的持续创作后,终于有了我们前边介绍的“郭峰·色块”的展览。

郭峰作品

  三 美术路上的独行侠

  郭峰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专业方面的东西可能更多地源于小时候哥哥的影响和从书本上对构图、色彩、透视的学习,“我觉得照着别人去画一个东西不是特别难”,这是刚郭峰在日本刚开始创作时候的想法。

  另外,郭峰本身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也并不希望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创作,“在音乐和艺术概念当中,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走在前面和颠覆传统的人,不希望去做很守旧的人”,“在我的理解中,没有表情不等于没有表情,没有表情就是我的表情,没有笔触就是我的笔触,没有层次就是我的层次。”

  这种与专业训练截然不同的思路注定了郭峰的艺术创作不会一帆风顺,在2000年重拾美术创作的时候,总是在纠结、寻找自己的风格,最终找了“色块”的创作理念,“我天生对色彩很敏感,喜欢色彩的变化,有可能是在搞音乐的时候就有无限的色彩的出现。我所有的音乐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有色彩、画面,没有这些我是不可能创作出来音乐,这种色彩一直在心里面。”

  虽然这种色块的创作理念刚刚开始,“很多专业画家看了我的画后,他们搞不懂我的颜色,受不了。”对于这种看法,郭峰并不放在心上,他觉得艺术是由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组成的,别人的承认或不承认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这就够了。

  郭峰甚至创造了一种“音画艺术”,把音乐和绘画结合在一起,郭峰为每幅画专门创作音乐,在画面当中充满着音乐,在音乐当中充满着画面,使原本先对独立的音和画结合起来,成为“能听的绘画、能看的音乐”。

  其实郭峰这种艺术观念的形成,除了本身自我性格方面的原因,在音乐方面的成功经验成为郭峰坚持自我创作的重要动力,“流行音乐中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规律,但还是讲究个性,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有成功的可能,如果重复别人的风格永远成功不了,就算成功也是短暂的。音乐更重要地是在共性和自己的个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我觉得在美术创作的尺度方面音乐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其次,我觉得音乐整个结构当中是有很多的层次,有很多的线条,既有高潮,也有低潮的部分,我在绘画当中我也会找到一种韵律,有些需要加强,有些需要减弱,就像一首歌一样,这种感觉当中特别是色彩的配置当中,我会有一个在心里面有种感觉,是用我的音乐取代我的画,包括一些结构、走向,所以很多人看到我的画以后觉得很像一个音乐的感觉,这是音乐对我美术创作一个很直接的影响。”

  当然郭峰并非孤芳自赏,“如果你是小众不要担心,不能只是迎合大众,郭峰如果再强调他一定批判性的话,他有的时候也可以引领大众的审美思潮,色彩作为一种国际视觉,是需要一定美术教育的,我们目前缺少美术教育。郭峰的创造性工作,他不吝去做沙发、服装,他其实真的就是像拿胡萝卜去喂兔子一样,引导观众,去接受色彩的美学。”著名评论家和策展人顾振清这样评价郭峰的创作。

  从音乐圈跨界美术圈后,这两个圈子有什么差别成为郭峰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两者在艺术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感觉上还是比较相通的。”如果非要非要说区别的话,可能有几个方面:“第一,人与人相处的状态不一样,你和搞美术的人说话和搞音乐的人说话完全不一样,搞音乐的动感比较强,我觉得比较感性的,搞绘画的人比较理性,大家都不是很张扬的;其次,画家的状态一般都是比较深沉的,搞音乐的人话比较多,也比较活跃,这个是最大的区别;再次,我觉得思考的东西也有一些不一样,音乐方面思考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东西,绘画当中老是讲究那种理念的内容,很多画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社会、世界的看法和的主张。”

郭峰作品

  四 我会做自己的品牌

  “发挥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做之前画家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许在未来的某天我的这种想法会成为新的表现形式”,郭峰走在一条孤独的路上,为了平衡这种孤独感,“我把我的很多东西弄成衍生产品,我现在弄的衍生产品没有人反对,所有人都很喜欢。”

  目前,郭峰除了音乐、美术创作外,也开始积极尝试衍生品的设计、开发,在2012年艺术北京博览会上展示了他与博洛尼合作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设计成艺术家具,与此同时也在尝试做一些服装、雕塑、陶瓷等方面的尝试,“现在还没有一个最后的定义,但将来肯定我会做我自己的品牌。”

  不同于传统的画家,郭峰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还专注于艺术品的延伸性,这可能与他长期浸染音乐圈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是做流行音乐的,所以对市场的反映和市场接受率方面肯定要去考虑;其次,在运作方面,比如说对于市场的运作、对于定位的运作。今天我思考的不仅是把画画好,还有更多的思考是怎么样去传播和延伸,这个是更大的一个方面。”

  在这种思路下,郭峰很早就意识到艺术衍生品的潜力,“我们过去做音乐没有什么太大的延伸,也就延伸到彩铃等一些方面,因为音乐本身的特性:它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很难具象化,但是当我做了美术以后,觉得美术的延伸性特别强,只要有平面的地方就可以产生画面,所以我就我的画运用到了家具、服装、雕塑等方面,尝试各种可能性,我觉得它是一个未来。”

  另外,郭峰觉得目前中国公共文化中都是缺少色彩的,所以提出来一个“让世界充满色彩”的口号,希望把色彩理念不仅运用到在艺术创作中,更希望能够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服饰、玩具、餐具、洁具等等。“我也创作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作品,希望以后可以批量生产。”

  最近郭峰去了贵州、梁山等地,很多民族性的元素深深地吸引了郭峰,他希望通过将这些元素现代化,融入到自己的画面中来,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衍生到产品中。

  郭峰开发衍生品思路并非仅仅停留在设计和想法层面,在宋庄开发的商业区中,他和朋友一起合作开发衍生品,集餐饮、艺术商店建筑的图纸已经完成,马上就要开工建设,一切都在按照郭峰的设想进行着,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通过衍生品再次认识郭峰。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周永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