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收藏有标准 有败笔齐白石的画照剪
2012-08-28 09:16:27 林树京
老舍与夫人胡絜青书画展在京开幕
著名老舍的笔下,涌现过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文学巨作,却鲜有人知道,老舍其实同时也是书法家和收藏家。他写得一手好书法,刚劲有力工整漂亮,备受推崇;在绘画方面,他是真正“内行人”,与齐白石等大师的交往成为佳话,鉴赏与批评的眼光相当独到,让更多画家上了个台阶;而他的收藏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瑰宝。
日前,老舍与夫人胡絜青书画展在北京开幕。展出的81幅作品中,有老舍的书法作品,还有其珍藏的书画大师画作。为了了解这些展出的书画作品背后的故事,记者拜访了老舍之子舒乙,借他的回忆,向我们重现老舍在艺术生涯上,不为人知的那些老故事……
热爱书法 喜赠嵌头诗 义卖书法支援抗战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不分专业的、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琴棋书画都得会。”在舒乙眼里,书法是父亲老舍文人身份里不可缺失的部分。
舒乙说,老舍非常珍惜自己的书法作品。他的字非常工整漂亮,写东西时深思熟虑,稿子很干净,原稿可以直接用去排版,甚至会被出版社杂志偷偷藏起来,他只好专门跟出版公司去讲,“你们排版完了还给我,我要保存。”包括代表作《四世同堂》,也是在抗战时期用毛笔写成,飞机轰炸时大家跑防空洞,他什么也不拿,只是带着手稿,去美国讲学,漂洋过海如数带去,四年后,他又全部再带着回来。
由于文学名气大,又写得一手好字,很早之前,就开始有人向老舍要字,“人家喜欢要他的东西,评价特别高,跟他要字是非常好的。”他好客幽默,待人真诚,每逢送字,都要自己有针对性地想词,尤为喜欢做嵌头诗,把别人的名字镶嵌在自己的诗或者对联里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赠给文学大师巴金的“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声”,暗喻他为巴蜀奇才,文章宛如“金石”之声,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如果要到了(他的字),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舒乙依然记得,前来讨字的人络绎不绝,老舍的书法作品早早流传在了民间,都是送朋友,甚至在抗战时候还有义卖,卖书法作品手稿书信信札,钱捐给前线支援抗战,“当时卖得最好的是郭沫若和老舍,包括稿子都卖,因为人家当做非常重要的东西来买,总的来说卖得不好,但卖的第一第二名是他们两个。”
文化部曾在故宫的文华殿举办画展,请了国画名家刘旦宅与国画家张仃前去画曹雪芹的肖像,又特意邀请了郭沫若和老舍去题字,“因为他们两个是大文学家,字又漂亮。”老舍提得非常用心,用自己标准的“老舍体”洋洋洒洒抄写了长诗《佩刀质酒歌》,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或是从美术的角度,这两人在当时都深受推崇。
他常常练字,把它作为自己的休息方式,“一直到生命最后还在练字,这不是一个人的习惯,是文人的喜欢。”舒乙告诉记者,在父亲和母亲的艺术熏陶下,后辈们也纷纷走上了艺术之路,迷上了书画,“我会,姐姐会,妹妹也会。”
有人曾评价“能从老舍先生的字里,读出文人的情趣”。舒乙非常赞同这种说法,“一方面是字的形式,在艺术的表现跟他的性格爱好非常有关系的,一个是内容,往往是他自己独特的东西。”在他眼里,父亲的字工整,比较坚硬,显得有力量,非常有自己的风格,“他年轻的时候流行魏碑,特别是龙门魏碑,他非常细,但又有自己的风格,一看就是他的字。”而他自己的字跟父亲的非常相像,大多拿去送人了,“我也没照着他练过,但写出来就是很像,可能是基因的原因吧。”
评点画作 指导李可染 与齐白石共作画
舒乙还清楚地记得,父亲老舍非常喜欢收藏画作。
家里,西墙正好能并列挂上四幅画,每周必换一次,“完全是个美术馆”。由于艺术氛围浓郁,老舍又跟大画家是好朋友,明白他们的创作特点,所以,家中常常迎来特意前来看画的人无论是他的同辈人,还是晚辈,都来跟老舍探讨学习如何欣赏画,他就在客厅里,谈论自己对美术的见解。
因为热爱美术,老舍跟当时的许多画家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抗战时,他跟走到后方的傅抱石、林风眠、李可染等都相当熟悉,到北京后,又跟齐白石成为好友。在他们之间,不乏齐白石这样的大家,对于年轻的画家,他也非常乐意结交,亦懂得欣赏,买下他们的画,但“从不看人,只看作品”。虽然不会画画,但常常跟画家交流,看得多,思考得多,自然长期积累下来,成为一个文人的独立思考,对于画作的点评更是一针见血。在舒乙最近收到整理出来的20余篇美术评论里,老舍几乎指名道姓地批评了每个当代大画家。他懂画,欣赏画,收藏画,鉴定画,给画家以指导,在美术作品评论上有很深的造诣,也让很多画家更上一个台阶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李可染年轻时,曾受到过老舍的教导,“你将来肯定是个大画家,不得了的突破。”他认为,中国画不擅长画脸,死板不生动,但李可染几笔就能把一个和尚喝醉酒的样子画得活灵活现,或者掏耳朵,画得入木三分,便建议李可染按这个路子发展,但同时,也给了他不少忠告,“你别画女人,你不敢跟她们开玩笑,画得呆若木鸡。”有趣的是,李可染从此以后,便真的没有再画过女人。
平时不会画画,老舍非常羡慕会画的人。夫人胡絜青很有才气,师从齐白石先生与于非闇先生,他便故意要两人合作,珠联璧合,用太太的画,先生的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他,两人配合得相当好。除了跟夫人合作,他也非常喜欢为画点题,留下了不少佳话,其中,齐白石为他而作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背后更是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蛙声十里出山泉》由老舍点题,是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相当难,这么远的距离,有山又有水,声音又是不能画出的东西,但画面中,料峭的山涧中泻下一道急流,近处清澈的水流之中,几只蝌蚪正摇曳着游来,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老舍说,齐白石接了这个后,想了三天三夜,超水平地完成了这幅作品,让他大吃一惊,但却不讲他自己的主意。
不久前,舒乙为《北京文史》的改版撰文,记录老舍、胡絜青夫妇和齐白石老人的交往过程,编辑配图时找北京画院要齐白石的资料,没想到居然找出来了老舍先生在1951年的原信,里面写着“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可以说,他为整幅画提供了构思,确定了画的主调,与齐白石共同完成这副巨作。但后来,老舍先生从未跟外人透露自己在这幅画中的作用,这个编辑可谓是做了大贡献。
收藏标准 有败笔 齐白石的画照剪
老舍评判画的好坏标准很简单,看他的画有没有新意。
如果有,这就是好画,如果没有,这就不好,舒乙解释道,“这个人是画牡丹的能手,但一点新意也没有,这就是个坏作品,虽然他名气极大,艺术极高,但这绝对不是好的。”这个意见极为重要,影响了舒乙的创作过程。
他收藏极多,家里挂的画主要来自于朋友,包括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等的作品。除了画,他还有不少别的藏物,水罐、瓷盘,只要看着顺眼,自己喜欢,他都会毫不犹豫买下来,而并非考虑它的文物价值,很注重自己的个人喜好。
在他收藏的画作中,有一个系列的作品,全部由他出题,别人画,包括此次展出的齐白石《雪中梅花》,仅仅剩下一半。说起来,这幅画的故事也非常有趣。老舍选了一组苏曼殊的诗句请老人作画,分别是“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束寒梅映雪红”,拿到画后,他高高兴兴地请刘金涛师父装裱,走的时候,忽然觉得第四幅“几束寒梅映雪红”里的寒鸦是败笔。虽然画上题有白石所书“老舍命予依句作画”等字句,但老舍仍然把画拦腰剪断。他有自己的标准,“你是坏作品我就不喜欢,有败笔我就不要,不是只看你名气。”
另外,他有个专门的收藏伶人画的扇面。在他眼里,唱戏的人都会画画,虽然他们可能是文盲,可能是认字水平不高,但艺术是相通的,便专门收集这些有名艺人的扇面,一共收集到了一百六十多把,包括梅兰芳的作品他爱唱一出戏叫《晴雯撕扇》,唱这个戏的时候也要当场撕,每次唱前,梅先生都自己画一幅,撕掉扔在台上,他的琴师许元沅便拾回,赠给老舍。非常可惜的是,后来就不知所踪,损失掉了。
如今,舒乙手上也没什么老舍的书法作品,他打算在未来的日子里,印两个集子一个是老舍的书法集,一个是他的收藏集,但他表示,并没有太多做巡回展览的想法,别人不愿意借出来作品,保管也会很麻烦,“如果将来出版他的书法集,就到处去借吧。”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