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科学家说梵高是色盲 这有关系吗?
2012-08-30 09:23:25 Kyle Chayka
Wikimedia Commons
梵高对一些色彩、光线和冲突色调有着某种偏好,延长了野兽派的寿命,但这可能是一名色盲的创作结果,而非某种美学判断吗?根据Kazunori Asada的一篇文章,这名日本化学家及诗人近来开始在其科学博客中(science blogs)提出,这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其实并不是艺术革命者,不过是一名视觉损伤的残疾人。Kazunori Asada的文章重点是他在北海道的经历——日本有一家“色彩视觉实验屋”(Color Vision Experience Room),提供一种模拟器,用来色盲患者眼中的颜色,平常人也可以体验他们的特殊经验。当Kazunori Asada亲眼见到艺术家的画布时,于是产生了相关联想。
根据Kazunori Asada的描述,梵高的绘画在滤光光线中,其实更加美丽。“梵高的不协调色彩和粗糙的线条已经平静的消失了”,他还说,“每张绘画都因为其优雅的线条和阴影而成为了杰作。”Kazunori Asada继续用一种软件来进行测试,进一步模拟色盲眼中颜色的不同变化,这一模拟被限定在梵高的作品中的色彩的适中色域范围内。经过检测发现,梵高的这个“缺陷”意味着他对对红色缺乏感受。
Kazunori Asada的过滤图像比原作更加自然;不是那个我们所知道的色彩鲜明、狂放的梵高,相反,这些色调显得非常有机,以及非常自然的互相融合在一起——而且从传统色彩观念来说,它们彼此更接近互补的关系。《圣-保罗医院后有收割人的麦田》(Wheat Field behind Saint-Paul Hospital)中非常浓烈的红色和橙色变成了秋天的金色。在《星夜》(Starry Night)里那怯生生的绿色其实更加黄,田野中的橙红色其实来自《播种者》(The Sower),而《向日葵》则显得略微枯燥。
在Kazunori Asada的论点中,有以下几个清晰的问题:首先,他参考的绘画版本并非真迹。我们对数字屏幕的依赖就意味着电脑到电脑的这一过程中颜色能保真。Kazunori Asada所使用的图片也并非是最高画质的,看上去甚至会完全不同。这里还有另一个哲学性的议题。我们如何讨论梵高的绘画在滤镜中比原作的效果中更好?要否认艺术家艺术性选择不过是在排除了艺术家本身的创造力之后所做的简单化学实验。梵高的颜色本身就互相冲突,而且这些异端的对比仅仅是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美学的一部分而已。难道高更和安德烈·德兰也同样是色盲吗?
这个讨论让人联想起了莫奈曾经因为一只眼睛患了白内障,于是用镜片代替了眼镜的故事那样,他的画板上经常会变成深蓝色是因为他可以猛然间看到紫外光线(这个镜片在保护眼球的同时,也自然的滤掉了一些紫外线)。这不过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难道艺术家的创造力仅仅是由于他的生理原因造成的吗,还是说他们的创造是因为他们是具有创造力的、前卫的艺术家?可能后者听起来更说得过去吧。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