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朱:宁静而致远
2012-09-04 16:20:27 施琴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一剪梅》写出了女性特有的忱挚情感。刘津朱老师的作品《月满西楼》大概就已从画面的方式表达了这种情感。
兴许文学与绘画的情感是相通的,画面中的仕女头戴硕大盛艳的牡丹,衣着精致的裙衫,低头蹙眉,和她身边的大牡丹一样,娇艳欲滴又不失妩媚。楼外半遮半掩的月光浸透着她的相思之情,透出朦胧、恬淡、宁静、悠远的意境。淡如纱的用墨,没有油画那般逼真精准、色彩丰富,也没有雕塑那样线条的锋利回转,但是更似于水乡流淌着的悠悠春水,动人且勾人。
我一直想象着那个试图去寻找色彩背后的作画的女子,午后的阳光洒在她身旁的玻璃窗上,光线折射下来映出她柔美的脸庞,也许,画中的女子,便是她自己,散着牡丹的芳香,优雅美好。她该是一位纤细安静的女子,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纪小许多,在她身上找不出一丝沧桑与倦怠,更多的是她对生活的极大的热爱。可能这就是她总能在画面中表现出一个又一个纤尘而不染的女子的原因所在,这种美好带给观者更多的恬静与释怀!
“九朽一罢”——不慎勾错墨线,就会前功尽弃——殊知,这一个个“仕女”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刘津朱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勾勒、填色、彩晕、点簇、渲染、皴擦,繁复而细致的工作通常让她的一幅工笔画花费三四个月。她深知,线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有曲直、粗细、长短、断续之分,这就涉及用笔的提按、停顿、转折、快慢等。在腕力的推进中,叶面的勾脉,花瓣的皱褶一一呈现,她往往在“兼勾带点”的画面上开始着色,由于要表现物象的质感、立体感,仅渲染一道工序就有分染、接染、碰染、罩染、烘染等形式。
中国美院原副院长、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宋忠元教授曾如此评价:“津朱女士具有早期奠定的良好基础和刻意拓展的气度。造型写实,线条用笔挺劲疏密有致。设色随类赋彩清净明丽,渲染区分出结构及空间层次,虽刻画精致入微,仍力求单纯整体。凭着她活跃开朗的个性和自强不息女性特有的灵气,借着长期沉浸在江南山清水秀、云雾缥缈的胜景中,使她独辟蹊径。在画面上淡化线条的明确性,又不依赖偶然妙得的肌理特技手法;而是大量吸收水墨在生宣纸上自然渗透,水色交融的效果;有效地控制水分,大面积层层渲染,赋彩制形,使画面上人与景、线与色似被滋润流动的云气所融化,造成朦胧、柔和、宁静的清韵意境……在她的作品中,具有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任道斌写道:“刘津朱仕女,婀娜娇巧,外媚内秀,平淡天真,纯洁无暇,既得唐人之腴而去其肥,又获宋人之桥而去其瘦;人景互溶、线色互动,云烟漫漫,朦胧温馨,令人在柔和光影之中,享受如梦如幻之景。美不胜收,乐而忘返。”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况刘津朱老师的作品,我想应该就是“宁静而致远”。浓重的古韵透着现代感,那些发髻、耳饰、唐装等丰富的古代元素用唯美的现代工笔表现,我想这就是工笔画的神秘与高雅之处!
(责任编辑:宫剑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