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寻城记】上海站:上海收藏家族的形成与变化(一)
2012-09-07 03:51:27 刘霞
【相关链接】
由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和雅昌艺术网联合主办的“收藏寻城记”中国收藏地理发现之旅,潮流与传统—中国收藏地理文化论坛于今年7月22日启程,在一个多月的征程中,先后走过成都、长沙、武汉、厦门、广州,今天来到第七站——上海,活动于今天下午三点准时开始。
“收藏寻城记”之“潮流与传统——中国收藏地理文化论坛•上海站”由北京匡时拍卖、雅昌网联合主办、第一财经、看历史、凤凰卫视、腾讯网、搜狐网、和讯网、新民晚报、上海恒利拍卖有限公司协办。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朵云轩创始人祝君波;收藏家刘益谦、收藏家余德耀、收藏家颜明、作家郑重、艺术批评家林明杰等嘉宾莅临现场并就上海收藏传统、收藏文化、收藏地域特征等话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交流。本次论坛特邀东方卫视知名主持人曹可凡主持。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朵云轩创始人祝君波表示,上海画家的收藏是这个地域文化的特点,现在文人收藏这一块越来越弱了。海派当代的收藏慢慢慢慢走向以实业家、儒商为主的收藏。他表示,上海的收藏和北京等地区的人相比较,是精明的。
谈到上海有没有“藏二代”的话题,收藏文化学者郑重表示,收藏家要培养第二代,上海收藏经过一段时间比较沉淀,是该考虑这个问题。郑重说起一个收藏家的女儿学国际金融的,快毕业的时候突然改学书画鉴定,后来进了博物馆,可以作为“藏二代”的典范。回到“知不如好,好不如乐”的讨论,培养成一种爱好就是幸福。而资深著名艺术批评家林明杰先生提到“藏二代”的概念认为,提得非常是时候。
而海派文化是否边缘化的话题也引发了现场嘉宾的论战,收藏家刘益谦表示海派已经是边缘文化,结果颜明先生马上提出,“海派肯定不是边缘文化。海派为什么价格不高,不像北方人喜欢炒作,就像董寿平的画怎么能和谢稚柳比。”
董国强先生又接着指出,拿董寿平举例的话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因为选择的标准不对。董寿平是山西出的画家,山西这么有钱人要买画的话首先买董寿平,市场规律来决定画家的价格。市场规律有时候往往和价值有些背离,董寿平的价格和同期的画家相比贵很多。是因为山西三百年就出这个画家,山西有钱人都知道董寿平,当然有了市场需求价格就高,所以也不能说这个情况不合理。只能说从美术史上不合理,但市场来说是合理的。
董国强说道,海派除了几个特别优秀的画家以外,其他的山水画蒙上名字都不知道是谁的。他们都在传统的基础上然后在重复自己的画,凭什么贵?
曹可凡表示“过去说海派无派,海派就是无派,只要在上海待过的都可以归在海派里,所以说很难形成收藏的群体。说到刘海粟和徐悲鸿,我觉得艺术水准上来看刘海粟确实差,但又得承认刘海栗在中国美术上的地位,主要是教育取胜。你说朱先生也是这样,朱先生当年是一个业余画家的身份出现在画坛,是画坛的孟尝君,他的口头禅是随便画画,他是怡情养性,是喜欢这个。不像谢稚柳、唐云等那样在艺术上有这么高的灵感、审美,尤其是像谢先生,他站在一个高度来看中国美术史。面貌虽然不像张大千这么清晰,或者是某种程度上跟张大千有点像,但格调在那个地方,论山水来说肯定比唐云的山水,谢稚柳的山水要高,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现实情况就是海派不行。”
在收藏寻城记上海站的论坛中,有观众提问,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收藏领域哪个更重要的话题也引发了嘉宾观点的再次论战,颜明表示,传统古代书画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古代书画和明清瓷器是收藏的主旋律,余德耀则谈到承先启后,“这个启后非常重要,是一个平衡的东西。没有古代文化的话就没有底蕴。现在的底蕴就是古代的基础。而现在的重要性是将来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两个都非常重要,不应该把它分成谁更重要。”董国强先生补充余德耀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今天的潮流就可能是未来的传统,其实我们这个传统如果是一个大概念的话,传统是在一个不断累加的过程当中。今天看到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当时只不过不是用油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但是离经叛道的,但在今天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收藏是一段历史,一份记忆,文明的碎片,传承了很多故事。收藏寻城记将会继续前行,下一站即将在西安开启。
(责任编辑:王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