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用手中画笔 为地铁“上妆”

2012-09-08 08:01:08 叶玉跃 厉亦平 摄影/姚璞

独家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地铁艺术墙主创团队

  

  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墙照片及效果图

  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与地铁“相识”。2012年,由中国美院操刀的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墙华丽启幕。

  四五年的时间,中国美院与地铁,地铁与山水,这些平时看上去联系不大的概念,已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有关地铁设计,台前幕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地铁开通前,记者对话中国美院主创团队,聊聊这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美院与地铁:碰撞出火花

  早在1998年,中国美院就已致力于杭州城市色彩的研究。“仅仅对杭州城市色彩成因的解析、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理论模型的基本创建,就经过了为时10个月的摸索。”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说,像杭州这样有近2300年建城史的名城,自然山水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美”是深入人心的,这种美要用怎样的色彩来匹配?

  地铁的“美”,同样也需要色彩来匹配。

  浅灰底色,古旧街巷,门楣上还隐隐绰绰有“洽丰里”3个字。如图所示的这幅画,画的是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洽丰里建筑群。这也是即将展示在新老杭州人面前的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墙凤起路站,是不是感觉一种老杭州的《坊巷生活》扑面而来?

  2008年,杭州地铁公司邀请宋建明负责的中国美院色彩研究所设计地铁色彩,这是美院与地铁握手的开始。

  “那年10月,我被通知带领设计艺术学系团队加入地铁形象设计项目。当时的项目总负责是院长,具体由当时的设计学院院长王雪青组织落实。”杭州地铁设计师之一、中国美院教授郑巨欣说,他的团队负责整体的概念方案设计,其他设计团队分别是:色彩设计团队、平面设计团队、公共家具设计团队、服装设计团队、空间设计团队、公共艺术设计团队和中德学院综合设计团队。项目庞大,一开始,参与项目人员多达近百人,主体力量是在读研究生。

  设计理念和文化定位是团队的主要任务,但在开始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一开始,每个团队都有参与或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因为人数多,各自为阵,虽有亮点,但没有形成统一思想。”郑巨欣说,在经过反复的前期调研、小组讨论、多次遴选以后,团队的观点逐渐显现出来。

  有了一致的观点,如何去落实?郑巨欣说,要把原先的一些概念,渗透在各个团队的具体设计实施当中,也非一件易事。

  公共艺术设计提出艺术设计原则性建议:主张诗意情境、精致品质、素朴表达,避免平淡无奇、粗俗设计、奢华表达。主张无缝无障碍和内容服从空间设计,墙面壁饰的去边框化和墙、空间与画面一体化,避免有缝有障碍和突兀的非合理设计,强调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形态的相宜性,公共艺术与地域山水人文环境的相宜性。其中的难题,存在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从调研开始,因为要求国际视野,调研遍布世界范围,这是难题一,”郑巨欣说,“调研获取一大堆原始资料,需要整理归类和比较分析,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难题二;如何将他山之石用来攻玉,是难题三,这需要洞察本质,把握设计的关键;难题四,是要将抽象的思维和具体化的视觉表达有机统一,完美和诗意表达创作主题;难题五,在于充分考虑设计与环境、与安全便利之间的关系。”

  难题一个个摆在眼前,又一个个将其化解,地铁的“妆容”也由此渐渐清晰。

  山水与地铁:寻找人文因子

  杭州地铁公共艺术,传达的是杭州人和杭州城市的精神价值取向。

  怎么样深化主题并使其更具有宜地性、宜站性,郑巨欣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还曾开着私家车,带领几位研究生,顶着37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跑遍了地铁1号线的31个站,亲历环境、寻找视觉元素、挖掘地域人文因子……

  最终,郑巨欣团队提出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定位是“国际山水地铁第一线”。

  “国际”是视野。“山水”是地域。

  “地铁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地域的文化和历史。”郑巨欣说,杭州是住在山水中、行在风景中的国际旅游城市,所以山水的杭州必然孕育山水的地铁。

  山水地铁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人文的,意象的。“第一线”是标准:设计理念的前沿性,一体化设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设计品质的高标准,中国美术学院担纲,它本身就是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超人性化的设计意识,服务于乘客是设计的本质意义和深层取向。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设计的关注点数以千计,甚至更多,它们相互关联,综合呈现,需要充分体现全局观、系统观和地域观的设计。杭州地铁形象的一体化设计战略,应该在差异性、特色性的基础上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对于城市全局发展的建构意义。

  “杭州山水特征在于汲自然之灵秀、蕴人文之内涵、显意象之气韵,在结合山水地铁时,即演绎为以湖光山色,云烟氤氲,诠释精致入微;以山水相拥,玉带连珠,诠释和谐幸福;以山峦起伏,湖光万倾,诠释大气磅礴;以江河相接,山体绵延,诠释开放诚信。”郑巨欣说。

  地铁和城市是体脉依存的生态共同体,地铁形象设计决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研究地铁在地性前提下的现代再生,以及踵事增华,持续发展的结果。

  以西兴站为例,题名“西兴古渡”,是关于一个古渡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的场景式形象叙说。画面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背景,为文化式材质的老墙,这是西兴老街的记忆载体;二是历史和风俗主题,为陶瓷板上白描人物景观,分驿站重镇、迎来送往、江河人家、西兴赛舟、千里乡心、商贾云集6个分主题,时间定位在近代;三是现代城市,为铝板雕刻的当代建筑形式。

  这三层从后往前高低错落,就像从古而今的历史层级,从过去来到现在,传统和现在穿过时间隧道在西兴站公共艺术墙上汇聚,用点滴的视觉元素,唤起历史,激活文化。

  杭州与地铁,也在城市故事的“变迁”中慢慢延伸。

  杭州与地铁:一站一故事

  地铁一号线其中15个站点,相互交融又各有特色,如何精彩演绎“一站一故事”?

  “将城市的历史、民俗和生活样态植入地铁,通过点滴记忆激活文化传统,丰富今日生活内容,延续城市文脉。”郑巨欣说,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采用了项目分解后进行统一管理的办法。

  156项!郑巨欣团队撷取了156项杭州自然、人文要素,如考古遗址方面的跨湖桥文化、历史方面的北宋诗僧道潜的诗句《临平道中》、西湖风景等,后来分别应用或融入了湘湖站、临平站、定安路站的主题创作中。

  同时,结合杭州历史文化元素,郑巨欣提出了山水地铁融铸杭州人文地貌的1+1策略,即一色一象征,一物一关怀、一站一故事、一线一人文的设计落点方案。如用朱砂、桃红、墨绿、贵紫、藕白、秋黄、湖蓝、靛青等传统色彩名目,塑造一色一象征;如以青瓷、漆器、篆刻、书法、剪纸、折扇、石雕、竹编等名特优产,塑造一物一关怀;如以历史、人文、都市、自然、休闲、希望、创新等,塑造一线一人文的形象。

  还有,针对各站不同地理位置、人文资源和交通利用率,提出了以度数概念,分明主次、秩序层级,建各线各站等。以1号线为例,将武林广场站定为重点站,将城站站、汽车东站站、客运中心站3个城市窗口定位于次重点站,另还定位湘湖站、定安路站、龙翔路站等11个站为特色站。其余则采用统一设计的普遍站形式。

  “所谓因地制宜具体落实在设计当中,主要是通过设计主题、造型、色彩等多个方面来实现的,”关于设计主题,以公共艺术为例,郑巨欣认为应该围绕着各站周围的人文特色进行挖掘和提升,比如说:“四季葵园”属于表征性故事,是过去时代象征掷于今日现实社会的回响。曾有人问,春夏葵园美丽而有生气,但是秋冬萧瑟,为何装饰于墙,郑巨欣回答说,人生因为轮回而完整绵延,自然因为四季分明而美丽多彩,所以有些故事就像是富于哲理的诗; “莲响节拍”属于杭州民俗故事;“西兴古渡”、“跨湖问史”、“盛话交通”等属于历史故事;“坊巷生活”属于杭州百姓故事。

  关于色彩,郑巨欣认为杭州的色彩热烈奔放但也不是五彩缤纷,而是秀色文雅、精致入微。杭州的色彩不宜涂抹,只宜调和研磨,杭州的色彩是交织出来的、是人文调合天然的结果。落实在造型上,提出了无缝设计、模块化设计以体现杭州的精致入微等。

  其实,就连地铁站点标识装置也含有人文故事,比如,“闸弄口站”是机杼相闻的故事;“武林广场站”以繁华市肆为站点标识装饰……每一个站点都能对应上一个人文故事。

  在郑巨欣眼里,杭州的这张地铁名片,内容应该是清晰的,形式应该是现代的,视觉应该是美丽的,整体应该是有品质的。青瓷、漆器、篆刻、书法、剪纸、折扇、石雕、竹编……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名优特产是杭州地铁文化底蕴的一种载体,又通过地铁,延伸到现代生活的角角落落。 自地铁项目启动始,时不时我们都会想象:即将走入我们视线的杭州地铁一号线,将会有什么样的妆容?杭州地铁的名片是什么样子的?地铁开通前,本报记者第一时间探营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墙的生产线,为您提前揭开华美神秘的地铁艺术空间。

  杭州地铁1号线全线共31个站点,其中15个站点都将配备独特的公共艺术墙。代表杭州最中心的武林广场站,青铜铸成的向日葵浮雕在墙上“生长”,春夏秋冬,四季兴衰,风格迥异;此外,还有次重点站城站站、客运中心站,和湘湖站、西兴站、文泽路站等特色站,站站皆有不可复制之特色。

  位于临平的杭州诺贝尔陶瓷厂,承担了地铁一号线6个站点的公共艺术墙的制作任务。这6个站各有自己的故事,记者进厂时,迎面就有加工车间的工人们举着一块块已成型的瓷砖,擦肩而过。

  “看,这个陶版上已雕刻出了10多个年轻的身影,或唱或跳或舞或奏,活泼奔放,背景是活字印刷,古朴衬着现代,”张国娟,杭州诺贝尔陶瓷厂研发主任,她指着已铺出一个章节的瓷砖说,“文泽路站将有两面公共艺术墙,设计是由中国美院负责的。基本思路是彩色烤瓷拼成舞动的男女,充满了活力。”

  打开一整张的文泽路站方案图,记者看到整个浮雕墙面长95厘米,宽21厘米,设计字体为华文中宋,笔画加粗。两面浮雕墙面面积均在40平方米左右,每一块瓷砖大约是15×15cm,虽然每块瓷砖面积很小,但是涉及到的工艺却不简单。

  “这些瓷砖,看似平面,但你一摸,部分彩色瓷砖有明显的凹凸,最大凹凸部分落差约为2.5厘米,这就是难度,全靠手工完成,”张国娟说,为了达到设计者的要求,每一块小瓷砖的颜色均经过了多道工艺,光是打样就制作了近10个颜色和版本。目前呈现的最后版本是每块瓷砖呈现墨绿色,覆盖三层窑釉使其达到最佳的颜色效果。

  文泽路站的浮雕墙面背景是活字印刷,每一块瓷砖都要量身定做,每一个字都经过机器打磨,并添加了一道添金描边的工序。

  “每块小砖要刻字,刻一个字大概需要2个小时,再上釉料,然后要烧制多次,一面墙总共有90个字左右,加上出错等损耗费,刻完一整面墙的字大概需要20-25天左右,特别费时。”张国娟说。

  记者随手拿起一片正方形手掌大小的瓷片摸了一下,触感微凉光滑,砖面上是刻着“德”字的青花瓷裂纹,透着一股历史的沉重感。

  与文泽路站不同,凤起路站艺术墙所有瓷砖大部分已运抵车间,拼装好的洽丰里建筑群,烤制在无光陶瓷板上,里弄小房青砖实叠,沿街墙体挑出阳台,水泥栏板也带着纹饰,窗棂下有红砖砌出的条纹,“现实与记忆”中的杭州坊巷百态,一览无余。

  “凤起路站,是以周边实景作为背景的,设计繁复,材料除了陶瓷还有金属和烤漆,制作时使用了丝网印、高温釉等多重手法,”张国娟说,这些还不是最终效果,等到上墙时,外面要罩上玻璃,然后在玻璃上画些人物,如女人们打着彩伞,挎着彩包,笑着、行走着;男人们冒雨三三两两地骑车;最热闹的是孩子,他们奔跑着,伸出小手,追逐天上的彩色风筝……

  又如西兴站,主体部分采用瓷板喷绘烧制加工的手法。原稿为国画白描,写尽西兴古镇风情。效果经电脑特技处理,加重墨晕意味。画面喷绘在连续拼接延展的白色瓷板上后,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卷,颇有几分,《清明上河图》的味道。

  15个站点各有各的“表情”,中国美院对杭州地铁公共艺术的总体规划方案是: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线一表情,十线城市景。说得通俗些,就是要通过1号线的15个地铁表情的一颦一笑,展现杭州的山水,杭州的历史人文底蕴。

  “原先,我们还考虑过用青砖来做一面老墙,许多站点会使用浮雕设计,但考虑到地铁站点内空间有限,现有公共艺术墙的位置与人的视觉距离很近,甚至触手可及,再加上防火性的要求,因此有6个站点都选择了陶瓷作为艺术墙的主材料,”中国美院教授郑巨欣说,“现在的设计方案选择了形式上的大气,结合了细腻和精致的手法,可远望也可近观。同时,深入发掘了杭州的人文内涵和生活样态,呈现了多元统一的公共图像表情。”

  地铁开通在即,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墙也已渐渐浮出水面。其实,除了1号线的红色,还有其他号段的墨绿、湖蓝等,郑巨欣说,哪怕光是红,就千差万别,地铁1号线到10号线的每一条线的主色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1号线是红色线,意寓“开门红”,用海棠红象征历史;2号线是棕色线,象征人文;3号线用藏青紫象征都市;4号线用松柏绿象征自然;5号线用蜜橘橙象征幸福;6号线用宝石蓝象征休闲;7号线用霞光紫象征希望;8号线用柠檬黄象征创新;9号线用赤黄金象征旅游;10号线是银色线,象征高科……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地铁色彩,郑巨欣用的是“山水”——巴黎地铁是浪漫的,德国地铁是工业的,美国地铁是商业的,北京地铁很中国,上海地铁很都市,而杭州的地铁,一定是最山水的。

  水墨淡彩的杭州地铁,马上就要掀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山水与地铁,路尤长,期待着。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