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上海原尺寸还原复制新疆石窟

2012-09-14 08:32:14 廖阳

图为上海印刷集团工人在龟兹石窟原窟内进行色彩比对。高剑平 图(翻拍)

  近日,上海印刷集团利用数字技术,让古文物新疆龟兹石窟群以实体样式走到了上海。今年6月,耗资200多万元、历时一年的克孜尔第17窟复原洞窟模型于上海建造完成。9月25日,该“洞窟”将走出上海,走向山西大同参加2012国际壁画双年展。

  印刷技术解决考古难题

  新疆龟兹石窟群约从公元3世纪开凿,比敦煌莫高窟早300年,是中国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石窟群。石窟群以克孜尔千佛洞为中心,汇集了古中原、印度、希腊及波斯的设计样式,建造了石窟雕塑和壁画艺术。克孜尔千佛洞中的600多个洞窟以及20000多平方米壁画的遗存现状是:石窟分散,壁画残缺破损,化学病害以及人为不良行为,正严重损坏着石窟的壁画色彩及其构造。

  石窟壁画的永久性保存与保护是国际考古与科研方面的一大难题。在数字存储和实体还原之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对壁画保护运用最多的方法是绘画临摹,有很多画师在临摹壁画。

  “临摹一是耗时巨大,会牵涉到很大的投入成本,二来还原度不是完全准确。但临摹最大的优点是色彩好,因为它是用矿物质颜料画出来的。”上海商务数码公司总经理张晓迁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的趋势已经逐渐脱离“临摹”这条老路,张晓迁以日本为例介绍说,“日本包括东京大学在内的许多大学等都有专门的文物研究院,以前多采用临摹,但现在因为数字技术实在发展太快太便捷,他们也改变了思路。”张晓迁不认为临摹壁画会比印刷壁画更有收藏价值,“假如说某个新疆洞窟塌了,我们这边的实体洞窟就是原物,复制品也具有和原物一样的价值。”

  三年前,上海印刷集团及其下属的上海商务数码公司,开始与新疆龟兹研究院接触,探讨数字保护龟兹石窟群的可能性。最终,两方选择了以克孜尔千佛洞第17窟为第一期试点工程,力图抢救性保存新疆壁画文化遗产。

  三维测绘误差不超2厘米

  去年7月,上海印刷集团组织12人技术团队赴新疆,对第17窟洞体进行三维测绘扫描,石窟实体复制工作开始。

  工程首先以“三维结构测绘”方法为洞窟模型建造提供形态数据,“这些洞窟是1500年前僧人用手挖出来的,所以凹凸不平。尤其难测的是石窟拱形的穹顶,扫描仪是有景深的,凹凸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把信息采集下来。”张晓迁介绍说。

  张晓迁说,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现在都有石窟实体还原方案,但还没有完成的例子;倒是敦煌在很多年前已开始做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如今已采集了20多个洞窟,实体还原洞窟也做了好几个。不过,张晓迁认为上海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重新划定了起跑线,从做法、方案到设备选型都和他们不一样。”上海商务数码的优势是色彩管理和还原技术,“敦煌有时候会把凹凸不平的地方拉平,但我们做三维测绘,凹进去多少,凸出来多少都有完整精确的结构数据,最大误差是2厘米。”

  三维结构测绘之后要完成洞窟内壁画扫描,进行壁画信息数据采集。通过拼图、输出打印等步骤,再把打印纸带回新疆原始洞窟,在相同光源的条件下完成壁画色彩对比、标记差别,最后回上海完成图像调色和拼接。“因为扫描是一块一块的,所以我们要在电脑上把这些色块拼起来,再大面积输出打印,最后才在还原洞窟上装裱。”这些打印出来的壁画可以保存70年,而因为要和原石窟保持颜色上的接近性,工作人员还要从龟兹当地运来沙子,建造还原洞窟泥巴墙的表面,并将其打磨以保证石窟风化后特有的光滑感。

  文物的“电子档”保存

  今年6月,工作团队完成了总面积80平方米的克孜尔第17窟1:1复原模型,壁画残缺、破损的地方也保持原样,“积累了大量经验,接下来半年时间做一个就差不多了。”张晓迁说。

  从意义上看,实体还原洞窟从技术上实现了数字储存之外,还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增加了另一种“另类”的储存方式。存放在电脑里的石窟电子扫描,使人们不用担心石窟日后的消失,还可以随时调用和观看。另外,龟兹原址地理偏僻,如今可拆卸的实体还原洞窟,可随时于国内外做展出交流,对古文物和古壁画的传播有实在意义。

  对于上海印刷集团来说,实体还原洞窟的制作有助于企业文化转型,“通过参与文物保护,我们想尝试做企业的转型和延伸。”

  此外,新疆龟兹研究院也试图建立东亚地区最大的壁画博物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