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广州大剧院设计篇:这块试验田太完美

2012-09-17 09:16:55 未知

  

  流畅动感的曲线设计,不规则空间内创造一流的声学体验,这都是在挑战极限

  马歇尔尝试突破传统歌剧院的声学设计,实验做了二十几年,没有一家歌剧院愿意做他的试验田。广州歌剧院堪称完美的效果证明了马歇尔的成功。

  马歇尔

  澳大利亚声学博士,1994年声学界最高奖项塞宾奖得主,今年77岁。

  大剧院混响时间为1.6秒,与最初设计的目标吻合。一般话剧演出或报告厅的理想混响时间是1秒,纯交响乐演奏的理想时间是2秒,而歌剧院的声效既要达到让观众听得清楚,又要保证伴奏音乐优美,所以就定位在1.6秒。

  ●广州大剧院观众厅的屋顶,放弃了传统奢华的大吊灯,而是采用当时在歌剧院不常使用的LED灯。根据视觉测试,最终定为4000盏左右。

  ●墙上的这些小孔,被成为“声音扩散元素”,即舞台上发出的声音,反射到墙面后,被这些小孔扩散传播出去,使得声音更加均匀明亮。

  ●观众厅座位席设计成双手环抱式。所谓双手环抱,是指将二三层的观众席错落建造,看上去像两只手臂环抱的造型。座位一共有1800个,一层为1200个座位,二三层平均为300个座位。

  ●不要小看这歪歪扭扭的墙面,这算是大剧院非常特别的一点。墙面使用了一种特殊建筑材料——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简称GRG。这种材质广泛用于声学要求较高的演出厅堂,能实现自由曲面,且具有较好的强度及抗冲击力,其不易变形。但在此之前,没有哪家歌剧院将观众厅的墙面全用这种材质建筑,只有广州歌剧院,从墙体侧面到屋顶都使用了这种材质,确保实现声音的完美效果。

  ●在观众席的对面,舞台是“品字形”的舞台,这个舞台比观众席大3倍。设有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和后舞台四个部分,主舞台的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可以满足不同表演的需要。乐池位于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可升可降,便于和观众交流。

  ●为配合声效要求,椅子的用材特别讲究,如座椅背面有声音反射作用,座椅软垫有吸声作用,座椅翻转时的噪音人耳根本听不到。观众厅采用座椅下送风,风从每个座位的下风口吹上来,确保每个观众享受的冷气待遇是一样的,这样也避免了上方风流对演出声音效果的影响。另外,全场座椅颜色渐变,每排颜色有差异。每张椅子的造价平均在1800元左右。

  哈迪德被指“纸上建筑师”

  它低矮、暗沉,屹立在一群高层建筑群之中,远观或者俯视,就像两颗石头,百无聊赖地卧在河床。但当你走近,它恢弘强大的气势、沉静内敛的气质,却又让你觉得它就是一个磁场,深深被吸引。

  没错,这就是有“建筑女魔头”之称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大剧院——“圆润双砾”。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的富商之家,因为家境很好,所以哈迪德从小就有赴国外学习参观的机会。7岁那年,她一次西班牙科尔多瓦之旅,古老震撼的清真寺教堂让她印象深刻。也正是那时,对建筑的好奇在她幼小的心内萌芽。

  1972年,哈迪德进入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师从库哈斯和埃利亚·增西利斯。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哈迪德的设计风格日渐形成自己的建筑语言——用流动性的线性构图,使建筑拥有十足的动态美,这一风格大胆前卫,突破传统。

  但哈迪德并没有因此在西方建筑界刮起惊世之风,而是在1983年,她因获得香港之峰俱乐部(ThePeak Club)国际竞赛项目的一等奖,而让世界知道有一位风格独特的女建筑师的存在。

  在此之后,哈迪德的建筑设计虽然常常引来赞叹和哗然,但能付诸实际建设的项目却少之又少,因为她充满动感的设计形态,经常颠覆传统的几何规则,突破建筑极限。也正因此,哈迪德获得了“纸上建筑师”的称号。广州大剧院是哈迪德能够付诸实践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

  哈迪德设计的大剧院造型是她充分研究了广州城市的历史的结果,有人说,哈迪德设计的两块石头,是广州的大沙岛和二沙岛,也有人说,那是海珠石。不管哈迪德的灵感来自哪里,我们都惊喜地看到,哈迪德惯用她的流行型设计,让每一个局部都满足她要求的动态美。从墙到柱子,从台阶到扶手,从门窗到坡道,从入口到拐角,柔韧蜿蜒,和谐柔美。

  声学设计为国际首例

  歌剧院是建筑学和声学系统结合体,因此,仅仅有奇特的建筑结构,还不足以被人称道。扎哈·哈迪德把音乐厅设计成“双手环抱式”的不对称结构,极尽优美典雅。但这个设计,对歌剧院实现声学要求,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衡量歌剧院的声学条件主要有三个指标:第一是进场感,即哪怕在离舞台最远的地方也能享受到声学上的亲近感;第二是清晰度,即不管坐在哪个座位上,都能将歌词听得清楚;第三是声音优美,即能感觉出声音很丰满,混响感很强。

  传统的歌剧院,大多通过两点来实现以上要求,其一,在舞台上方设置声音反射板,确保声音的清晰度;其二,通过对称的结构设计,实现声音混响时长的一致。可是,哈迪德的设计,既没有预留悬挂反射板的地方,也不是对称结构,这样的设计,能行吗?

  来自澳大利人、国际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的获得者——马歇尔博士,一直关注歌剧院的声学设计,也创造出在不规则的几何空间内创造完美的声学体验的一套系统。他的出现,解答了无数声学家的难题——大面积使用GRG(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既能实现哈迪德大面积扭曲流畅的线条设计,又能保证对声学的完美要求。这样突破传统的声学设计,在国际上,尚属首例。

  修改十几次才定稿

  不规则的结构设计为声学设计不但带来惊喜,也带来了挑战。为了获得第一次反射声和混响声的平衡,反射声在空间内的合理分布以及合理的声反射序列,经过声学设计的多番计算测试,结合建筑设计的反复修改,并制作了一个1∶100的小模型来进行声反射的初步测试研究。

  马歇尔根据测试结果,建议哈迪德修改建筑设计;哈迪德根据意见,将修改后的设计再交给马歇尔测试……如此反复测试修改十几次,终于得到了一个能延续扎哈·哈迪德建筑风格,计算机模型声学测试又能达到设计理想值的厅堂。

  “它是声学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马歇尔公司中方代表,马晓军曾如此评价广州大剧院。

  大剧院谈资

  12000吨钢

  由于采用钢-钢砼混合结构,广州大剧院用钢量超过12000吨,相当于北京国家大剧院穹顶用钢量6750吨的两倍。

  如果你不知道,这到底是多少钢材,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吧:一辆家庭小轿车平均用钢量为1.1吨,也就是说,一座广州大剧院用钢量,可以制造近11000台小轿车哦。

  十一快到了,如果自驾游出行,某系车就不要选了,防雨抗震能力有点差,要慎重啊!你懂的。

  车位不足

  歌剧院大小两剧场共有2200个座位,但地下室仅设置了322个地下停车位,无法满足歌剧院停车需求。但经相关部门协商,包括省博物馆、广州新图书馆、市第二少年宫的地下停车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配使用。由于歌剧院演出主要是晚上,借用三馆停车位不会影响其正常使用。

  开车出行吧!既为广州PM2.5数值降低做点贡献,又能练练筋骨,活动活动脚腿,人家不都说,“走走更健康嘛”!最重要的是,开车的人正为怎么停车焦头烂额,您已经优雅地落座了,一不小心,还落个高素质的美名。

  墙面吸音大法

  广州大剧院舞台四周墙体都设置有一定高度的吸音材料,避免在舞台区有过多的混响。而观众席更是从地毯到座椅到天花板,都有吸音功效。观众厅采用平面不对称的座位设置,避免了回声干扰,墙面凹凸的形状和角度变化,都考虑到反射、吸声的需要,以确保听众享受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很赞啊!要是能化身回音壁就好了!心情不好的时候,跑过去喊两嗓子。大剧院也多了个创收渠道嘛。

 

  【相关链接】广州大剧院建筑篇:“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建筑设计”

  【相关链接】广州大剧院运营篇:政府零补贴 每年300多场演出票卖完也亏损

(责任编辑:邓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