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陶•瓷•遗•存 中•原•瑰•宝

2012-09-25 16:28:23 何 飞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郑州 何 飞

 

  在金、元以前,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享有独特的长期繁荣达数千年之久,故而留下相对丰富的文化遗存。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着眼于这一基本事实,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珍爱先祖遗存的本意,收藏、展出古陶瓷。

  本博物馆为古陶瓷专题博物馆,位于郑州市顺河路36号。博物馆整体为庭院设计,竹翠柳绿,池塘荷花,环境优雅。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为二层中式建筑,迎面墙全部用唐、宋时期鲁山段店窑址残片镶嵌,使陶瓷博物馆整体特色突出,风格独特。馆内共有三个500平方米的固定展厅。

  本馆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真品原则。凡是入馆的每一件藏品都要务求可靠,凡是展出的每一件藏品必须可靠无误。买入真品是每一个收藏者的愿望,不过我们认为博物馆因为还肩负着标准器的展示功能,所以必须更加严厉要求,不但有争议藏品原则上不予征集,更绝对不会上架展出。

  第二个原则是高古原则。本馆的入藏品基本以元代及元代以前为界限,而明代以后的产品不作为收藏重点。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明代及以后历史遗存并不是中原地区的优势,而金、元以前中原作为华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恰恰具有地域的优势。另外,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只有集中精力,才能比较容易地把收藏做好。所以本馆的藏品基本上是高古陶瓷,尤其是精品和孤品基本上全是元代以前的藏品。四海之内的很多藏友到本馆参观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来看高古陶瓷的。

  第三个原则是追求精品和孤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本馆收藏了部分世所罕见的精品和孤品。虽然这些孤品和精品的总体数量和国家级大型博物院相比尚有差距,但是就藏品本身的艺术性和文物的珍贵性而言都毫不逊色。

  如图所示的汉代的绿釉虎。汉代虎纹不多见,只有偶尔能在汉砖上看到虎纹。此绿釉虎首先是雕塑,不是平面线条而是立体的艺术品。它不但罕见之极,而且雕塑准确生动,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看过之后使人很难忘怀。实在是一件汉代顶级艺术佳作,当之无愧的国宝。

  再比如青瓷龙柄鸡首壶。熟读陶瓷史的人大约都知道,在李静训的墓葬里出土过近似的鸡首壶,它是皇太后送给自己外孙女的玩具,被视为珍宝随墓主入葬。但是本馆这件鸡首壶不但有跑兽纹,而且其他纹饰也比李静训墓中出土的还要优秀。所以说,它是精品原则的代表。

  再例如唐三彩梅瓶,这也是一件很罕见的艺术珍品。唐三彩以实用器皿最为珍贵,这一方面是实用器皿烧制温度明显高于马、驼、人俑,质量因而更为优异;另一方面是实用器皿除香炉和钵外,大都比较少见。而本馆的唐三彩梅瓶,就罕见之极,至今未见其他唐三彩梅瓶发表,所以它是孤品的可能很大。

  类似上述的一些精品和孤品,本馆特别注意收藏。经过多年的积累,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几件,这些精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构成本馆的最典型的艺术特色。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

  河南 朱晓杰

  文字是华夏先民的重大发明之一,包含了深层次的哲学和儒学思想,是华夏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几千年来,汉字不仅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服务,而且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九个朝代的帝王以洛阳作为国都,历经数千年的盛衰,历史遗留下来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物遭受了无情的浩劫。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够,对河洛大地的文字类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十分薄弱,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3月,是继中国文字博物馆后唯一一家由民营资本创建的文字博物馆,主要从事文字类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交流,现有文字类文物及标本2000余件,涵盖了中华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地域。博物馆运营初期面积为620平方米,其中展馆面积220平方米,库房面积400平方米。展馆内采用实物资料和图文解说等形式,展示各门类古代文字标本及实物270余件,布展内容大体按照汉字史的序次排列,主要以汉代、魏晋、隋唐、宋元等成熟期文字为主。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有以下几类:刻文砖铭、削文瓦铭、碑刻及金石学史料等。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所藏的刻文砖铭以东汉砖铭为主,其刻写年代大致在永平至熹平年间(58-178年),属于东汉早中期。这时期正是隶书从古隶向八分书体过渡并趋于成熟的时期,东汉砖铭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隶书书法全貌,但从中可以窥探到这一时期书法的演变过程。

  东汉砖铭系以汉代素面废弃城砖为材质,以某种利器自右向左单刀刻成,文字内有的还可以见到填有朱砂。东汉砖铭均为单刀刻写,这种刻法使砖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笔墨韵味,形成了一种刚劲秀挺、质朴自然的金石味。这些未经书写直接刻写的砖文,使得刻刀的灵活性增强,不受拘束随意运转,十分生动地体现了一种自然气韵。有的砖铭不按文字书写笔顺去刻写,而是将文字同方向的笔顺刻写完以后,再刻写另外方向的笔画;有的砖铭由于所用砖体的形状十分不规则,砖铭的刻写就砖体随意运刀,使砖面砖文布局丰满而又富于变化;有的砖铭由于刻写者不计算砖面大小与刻写字数,致使砖文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有些砖铭方整挺劲、抑扬使转的刻写,使人们好像感受到明清流派印章的刀法在这里已初露端倪、一脉相承,富有自然情趣。

  东汉砖铭的刻文均为隶书,多数保持了东汉隶书扁平的特点,与当时碑刻上的隶书不同,它没有蚕头燕尾的变化,也无明显的波磔用笔,更不具备像《熹平石经》、《礼器碑》、《曹全碑》等那种左右规矩、法度森严的风貌,这是一种既不同于汉代碑刻又不同于简牍帛书的隶书书体,是一种纯使用的、未加修饰的书法风貌,其唯一的书写意识就是从简,这也是形成这些砖铭天真质朴、自然洒脱的重要原因。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所藏的削文瓦铭以洛阳北魏削文瓦铭为主,其刻写年代在北魏迁都洛阳期间,属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削文瓦铭是在未干的瓦坯上刻划文字后再烧制,由于瓦坯柔软,可以运笔自如,与同时期的石刻墓砖、造像题记等相比,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书法风貌。

  北魏削文瓦铭文字书法可分为刻文书法和印文书法:印文书法有隶书和篆书两种,隶书印文字迹粗略,篆书印文工整秀丽,两者差异较大;刻文书法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不同风格的书体,其中有行笔如行云流水极为流畅的,也有行笔如学童为之极为生拙的,在同一瓦片上,所书文字字体大小和笔画粗细还不一致,字体书法和笔画深浅亦不相同。

  北魏削文瓦铭文字书法与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造像题记等文字书法大相径庭,人们对墓志、造像题记的研究比较多,但作为一批反映北魏民间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能得到书法界、学术界的重视。

  东汉最好的碑刻《熹平石经》在洛阳,曹魏最好的碑刻《三体石经》在洛阳,西晋最好的碑刻《辟雍碑》在洛阳,北魏最好的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在洛阳。唐代的洛阳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大量珍贵的碑刻文字也留在了洛阳,这些文字就是洛阳文化之都的灵魂。目前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碑刻类藏品主要以北朝墓志、唐代墓志为主,这些墓志记载了古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数个朝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历史,又可以称得上古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

  研究金石文字有四重意义: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证历史;二是利用金石文字考释文字;三是利用金石文字校订古籍;四是利用金石文字探讨书法。故收藏金石学史料就成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责编:魏佩)

(责任编辑:彭亚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