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腰秋裤”——当代公共建筑的审美“拐点”
2012-10-01 08:42:41 宋永进
东方之门-——“低腰秋裤”
公共建筑不仅是公众的栖息空间,也是一件具有时代标志的艺术品。公共建筑艺术不同于时装艺术,时装艺术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微观的大众审美演变,而公共建筑反映的则是一个时代的宏观的审美特征,并将影响几代人的审美,因此格外引人瞩目。2007年建成的中国国家大剧院,2008年建成的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以及后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都曾经是公众的关注焦点。
到了2009年央视大楼竣工后,为公众而建的公共建筑却常常成了公众质疑的对象。前些日子,苏州市金鸡湖畔正在建造的一座301米高的摩天大楼东方之门,因其造型以“低腰秋裤”为蓝本,又遭到公众的吐糟,有人说它是央视“大裤衩”的姐妹篇,有人骂其下流缺德,有人言其丑陋无比,也有人赞其创意新颖。最近,还有以“比基尼”造型为创意点的杭州奥体博览城体育馆也“火”了。一件又一件别具一格的当代公共建筑拔地而起。这是当代公共建筑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在当代社会,由于价值标准的缺失和审美观的模糊,各种极端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景观纷纷以创新的名义登场,常常让公众措手不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公众渐渐筑起了一道审美的心理防线,于是一见到新的东西,无论事实如何,先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倒了再说。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粗暴的做法,常常使公众错过了接受新观念的最佳时机。新的文化现象既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有价值,它需要公众以开放的姿态先多一份包容,再多一份思考,在理智中做出合理的判断。
与以往单一的方盒子般的规则建筑样式相比,“低腰秋裤”、“比基尼”大楼等建筑明显对理性美学有了一种强烈的反叛意识,不仅多了一份视觉的感性,又打上了一份当代大众审美的烙印,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这反映出中国当代公共建筑设计开始走出越来越脱离当下现实的现代性审美,向注重观念的后现代审美转化,从遵循视觉理性的立体构成和科学严谨的空间结构,回归到尊重生活化的人自身。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拐点”。
当然,“拐点”过后,当代公共建筑的审美走向仍然会遇到诸多问题。一方面,西方公共建筑是在漫长的现代理性和科学严谨的基础上,逐步走到当代的繁华景象,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年现代演练中就快速地进入了当代,技术性的问题、经验性的问题都还有待时间的拷问,如果稍有不慎,往往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人的生活空间,当然应该尽量满足人的当下需要或期待,但也不应该盲目地一味求新、求异,还应当充分考虑地域性的差异,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审美习惯,不然还是会遭遇公众的唾弃。就拿央视大楼来说,专家认证说:“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无排他性……不仅能树立CCTV的标志性形象,也将翻开中国建筑界新的一页。”却没想到不久就有学者爆料,设计师的创作意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其内容与性有关,并提供了图片和文字的佐证材料,让公众大失所望。倒是北京市民以直觉命名的“大裤衩”比专家的认证更接近设计师的原意。再看“低腰秋裤”,将“裤裆”命名为“东方之门”,显然是一种低俗的调侃。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各种有限自然资源的具有长期性和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决不应该与短期行为的流行时尚或搞笑、调侃乃至色情等亚文化画上等号,更不应该成为投资者或设计师的个人试验场。
相比较而言,鸟巢、水立方和中国馆,尽管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崇尚自然的理念或把传统的卯榫结构进行现代演绎,都明显地带有中国传统审美的某种色彩。这样的公共建筑无疑更容易获得公众的接受。
(宋永进: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写意当代油画工作室主任、油画家、美术评论家)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