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彩绘画的新规范
2012-10-11 16:01:23 赵云龙
赵云龙
西学东渐至今一百余年,水彩画顺风而入中国,在发展中实现了中西融合,进而也完成了中国水彩的当代创作形态。但若与中国画、油画相论,水彩画走至当代,所完成的发展路径以及处境则较为尴尬。论其原因,首先,水彩画没有严格的传统规范,就像油画在西方古典中对写实规范的追求、中国文人画对写意的崇尚一样,所以水彩画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传统、反叛传统甚至解体传统继而建立规范的轨迹下完成的。其次,水彩画从写生地形画开始至今,我们不得不承认水彩画的发展一直从属、顺行于大的文化潮流变革之中,而不具有引领之功,艺术家的创作之路也多为跟随之路,跟随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段、表现效果和表现风格,水彩艺术在变革中也多流于风格之变。
无数当代水彩画家,困惑于如何使水彩画能立于当代美术创作舞台中的重要位置,挣扎于能进入当代美术创作的浪潮前沿,对于这样的心态,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但更要看能以什么样的水平去加入角逐。我想首先应该是艺术家如何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进而共同形成高境界的水彩艺术语言系统。作为一个艺术实践者,我想后者尤难。
立法与破法
现代艺术的形态转换远比古典艺术的形态转换要自觉很多,艺术家形成个性化艺术语言的过程是为己立法的过程,立我法才有自我样式,方可抒我胸臆。但真正的语言体系建立,绝不能流于风格、方法的简单转换,至少不能是以水彩画材料去达到油画效果或者水墨效果的不类之作。立法还要以破法为目的,只有强化这种意识,才能使有法作品即不至流于僵化的样式,又能使水彩画本体语言特点更加清晰。
19世纪在众多简单但富革命性技术的推波助澜下,艺术从材料工具的改变,到外光写生的色彩体系取代传统色彩体系等巨大变革,水彩画所表现的色彩效果实在是印象派的滥觞。当代各类绘画在立法与破法过程中将中西美学概念融合并表达于画面者并不鲜见,其中不乏优秀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移植于西方绘画之中,使画面获得了新的解释和新的生命。
艺术家的创作生命在延续,立法与破法便在交替发展的过程中延续。中西融合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不一定是唯一的发展方式,但确实已构成了当代中国水彩画的主流风格。在这些新的面貌中具体表现为微观语素的强调和整体意境的把握。
微观语素的宏观强调
从美学概念上讲,西方绘画多讲内容、形式、意味、空间、造型等概念,而中国绘画理论中提出的则是笔墨和意境。上述中西概念原都是绘画的微观语素,这种局部语素的高度强调,恰是绘画不断自主化的现代趋势。
对于水彩画而言,其重要的特征是水性,这是西方其他画种无法达到的效果。因为中国水墨也是水性的结果,二者在用水、运笔上的重合特征使水彩很容易具有东方的性格,并且以这种风格融入了当代的艺术之中。水彩材料的这种天性与中国毛笔作画书写式用笔结合,使得水彩流畅的本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从媒材的角度讲,水彩的材料性能介于油彩与中国水墨之间,于是从画面的语言形式上,书写运笔、流畅用线使水彩具备了反叛中西又融合中西的可能。而通过运笔这种微观因素的强调,创造性地移植和改造西画中的笔触,则使水彩绘画从造型到结构再到画面整体布局,极大程度地获得了发展,即以中国艺术的他山之石丰富了西方绘画的传统。
高品质的画家能将抒写性及书写运笔在水彩画面中加以使用,并能解决用笔与造型之间相互依存、互生互动的关系,完成由形状与色彩构成精简有力的画面。气运而笔落,笔落而神生,用笔不仅为造型,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依靠学养使流畅的书写笔痕不因熟悉而流于油滑或轻浮之弊、浮泛之憾。留下一切画面微观因素的痕迹及其相互关系反映出的画面整体布陈,是艺术家精神投入的深度和文化品质高度的体现。
一个主题两种意象
徐悲鸿曾经用中国传统改造过西方写实艺术,用色用笔中西兼顾,互接共荣,走结合的探索之路。各种思虑留下的是问题而不是结果,后来者只有尝试才能够前进。我以自己为一个艺术实践者,对于水彩画在中国因为画家的文化传统发生改变,而改变了水彩画的文化观念做出积极的尝试。《威尼斯》是我喜爱的绘画主题,那里的光色时时刻刻都在冲撞着水彩画家的灵感。萨金特走过了那个时代水彩画不可超越之路。我曾按图索骥找到萨金特画集中威尼斯一景,按照大师的方法想去探寻他水色落笔于纸面的感受,但我发现内心已经不具有像年少学画时那样的需要了,萨金特所创造的辉煌也不是我们今日所能和所应重复的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鲁美雕塑专业五年的学习,全因素、光、色、造型以及印象派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我希望我的《威尼斯》能用个性鲜明的中国式语素以笔法和色彩为核心生发出相应的造型语言和构成语言,因中国的抒写性和书写运笔于随意中见秩序,结合点线、块面、色彩、构成的自主化。为此我可以强化画面的某些关系,亦可压缩甚至失去某些关系,例如空间。我依靠笔触与用色的运动和结合过程中的审美感觉和精神发现的深度,使画面本身的构成更主观。于是我的写生创作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但绝不会因此而使画面变得变幻迷离,而是一直将上述微观元素谨慎地置于画面意境的从属地位。
我想艺术家必须强化这种尝试的意识,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别人习以为常处发现自己的独特感悟。今后我们的艺术是什么样的面貌可能还难以说清,但在今日众多艺术家的不断超越和探索中似乎也可见端倪。
水彩画的整体艺术语言是西方的,因借鉴了中国书画的形式乃至精神,而焕发了生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以视觉语言、风格呈现出的符合材料特性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确定下来,使水彩画材料性质更加明确,特点更加清晰,虽然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多元化的面貌,但水彩画本体语言特点却可以更加清晰。
创造新规范
绘画走向写意,在西方是被印象派之后的发展所揭示,在中国是因中国历史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对水彩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色等微观语素被宏观扩张,使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直接走向人的心灵,这更接近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规范与传统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被传承下来的精华,是艺术家需要遵循但更需要超越的,规范更应该被理解成是在超越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因为只有高水平的创造才能重新定义或拓宽对规范与传统的解释,才能成为新的传统与规范。融入了对笔意、意境追求的当代中国水彩画,在水彩艺术发展过程中显示了极大的活力和潜能,展示了东方的文化性格,使水彩艺术获得了拯救式的发展。
刘骁纯谈艺有三境,一境为器,二境为意,三境为道,大体上目前引领中国当代水彩艺术浪潮的画家还处于二境向三境奋进之中吧。从中国水彩长期形成的主流风格来看,我们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传统。今天我们高水平的、有开创性作品的创造,以及、众多世界级水平艺术家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创造之和,才能形成当代的水彩画语言体系。当代水彩界是渴望大师的时代。但未来的水彩艺术会因为有了今日中国水彩的创造而有了新的规范和传统。□
(责任编辑:彭亚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