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张捷:浙商收藏是对文化的维护和拓展

2012-10-15 23:06:43 王林娇

  导言:在北京的拍卖场上,总能听到操着浙江口音的买家,他们对于中国飞速发展的艺术品市场的贡献度是不能被忽略的,他们在拍卖场上一掷千金,对于浙商来讲,钱永远不是问题,尤其是在传统字画和瓷器上。除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其有力的支柱外,还有什么是支撑他们购买并收藏艺术品的力量?

  张捷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授,是浙江画院的专职画家,同时也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不仅仅是对于浙江这个区域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收藏历史传统,他也关注浙商收藏的品性。就浙江的收藏文化传统,以及浙商在拍卖市场的偏好,张捷接受了雅昌艺术网记者的专访。

  浙江收藏的历史是渊远流长,而且都是文脉相接的一个过程,当下跟以往传统的收藏领域的地域性有一种相类似的契合点,基本上在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台州等地区,历来艺术家和收藏家对于浙江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浙江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跨湖桥文化,所谓杭州西湖文化,西湖周围有很多故事,有很多文人在那边,包括在杭州的龚自珍,在杭州教书的鲁迅等,他们和这个地区之间的文化是有着联系的,比如王羲之与《兰亭》的关系,林和敬与放鹤亭的关系。

  对于浙江的收藏传统,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浙江的收藏家,作为一个投资的收藏,基本上关注是浙江籍的画家,或者在浙江呆过的,像林风眠是广东人,但是曾经是国立艺术学院的院长,再例如陆俨少在中国美术学院任过教,黄宾虹,现在说到近现代四大家,三家在浙江,黄宾虹、吴昌硕、潘天寿,潘天寿是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老院长,所以浙江的藏家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地域性比较强,比如浙江的藏家在看北方画家的作品时,就不太会辨别;第二方面是就浙江藏家喜爱的艺术种类来讲,浙江的藏家比较关注的是传统的字画方面,在当代艺术方面,则鲜有浙江藏家的身影,这其实是和浙江这个地区的艺术创作的氛围有关系;第三个方面在于古玩市场上,专题性和地域性非常强,比如对吴越文化,青瓷的收藏;第四个方面在于,浙江的藏家对于艺术品的收藏较多的有关注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对于文人作品的收藏,比如胡适的字,郁达夫、徐志摩,他们的书法可能超越了书家,更包含了很多人文的一种精神在里边,是他们对文化的一种修为、修养字里行间能够体现出来。

  在张捷看来,做这种文人作品的藏家往往高于投资性的收藏家。比如收藏家朱一真在嘉兴有报书亭,把他的古籍、善本一到秋高气爽的日子就去晒,收藏就是一种维护跟拓展的责任。收而不藏的人不叫藏家,收藏可能要具备四个条件、四个力:第一眼力;第二财力,有了眼力很会看东西,但是没钱;第三要魄力,在拍卖行去买,哪怕为了经济增长也好今年买了明年不是这个价格,完全是飞涨;第四毅力,就是收而藏之,不能今年买了明年就去卖,这种就失去了收藏的含义。

  相比较浙商收藏的儒雅和文化底蕴,在艺术品市场上,有些作品被陕西的煤老板们买走,在张捷看来,这些作品不应该只是藏在深阁里或者是私人博物馆里,应该是作为藏家研究它、学习它,抱着以文养文的滋养心态去学习,而浙江的收藏群体都是这样的,这点应该是浙江人收藏的一个比较好的方面,尤其是对于在浙江周边成长起来的画家,浙江人的收藏欲望会更加的强烈,是完全抱着一种文化意识去收藏的。

  另外一方面,浙商的收藏还是比较单一,张捷说:“就浙商的收藏来讲,除了宁波一小部分的收藏家以外,大部分都追求近现代的东西,近现代的东西炙手可热,买进卖出非常轻松,行情最好也是近现代。张捷说,真正在字画收藏里边一定舍近求远,当然买不到宋元的东西,太高级、太稀有了,本身物以稀为贵,比较少,浙商有一个在多元里边相对单一,多元里边浙江画家、海派、浙派,相对这一块领域里边,比如对李可染、齐白石,北京的黄胄,可能鉴定的眼力有一个偏差,另外还是比较谨慎,可能我在拍场上看到山西或者是内蒙比较猛的这些人,他们都是朝着,可能哪个价格高就朝着哪个,看举牌多就肯定值钱,有这种心理,浙江相对有一个地域性、系统性,选择的东西相对会既单一又多元,多元的是浙江有很多画家,相对这个领域作为切入,所以比较单一。但是有一些队伍,对瓷器、杂项的收藏浙江热情在全国里边,上海也是,对文房的用具,文人用的用具,浙江每次拍卖里边对这种杂项的文房类的,镇纸,小的假山、有铭文,把玩性的东西,这是南方人的东西,北方人就是大,黄胄大批的,买一些这类的东西,顶级的,浙江这方面缺少魄力,但是对追求文心、文意的东西,自己赏心悦目的东西更偏好一些,跟温和的性格有关系。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收藏上,浙江人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因为江浙地区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文脉。但是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浙江的收藏传统也在不断的调整,甚至是重构。

  对于这个问题,张捷表示:现在这种建构起来的收藏群落跟以往完全不一样,以往的大部分湖州一带就是湖商也是浙商重要的一支队伍,比如徽商,包括晋商,以前商业里边做钱庄什么的,真正收藏在江浙一带有一些商人做这个,现在收藏群落里边,改革开放以后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可能是艺术品已经成为少数人的一个东西,艺术品变成一个奢侈品,不是普及的东西,原来文人雅玩儿的东西还可以买,王世襄玩了这么多年,他说书画不敢碰,因为书画是最贵的,他始终玩小件,甚至收旧家具,文房等等,当然他是收藏大家,等他的东西一拿出来拍就很高,因为他的东西眼力比较好,现在往往是大的在拍场上做出来的东西,真正从文化内涵角度去收的人并不多,都在少数的一些商人手里边,浙商做的大的一些浙江企业,,一年产值几个亿,他们有财力去收,真正想进入这个圈子,又可能面临很多经济的一种压力,无论谁去收藏,是商人收藏还是文人收藏,只要收藏就起到一种维护和拓展,对传统文脉延伸的作用,这个是不可磨灭的,哪怕一个商人收了,但是他不懂,他放在那边对文化就是一个保护,一个维护的作用。

  就年龄的层次差别来看,所以现在收藏圈,新的面孔很多,甚至年轻人,他可能也有钱去买,甚至他有很多鉴赏力,他们也去市场上打拼,帮老板去拍也好,自己拍也好,现在新面孔很多进入市场,以前看到的都是老面孔,老面孔变成市场里边不断地炒冷饭的一波人,甚至是原来积累的藏品,因为到最后再去增加新的藏品财力不够,只好把他认为一般的东西消耗掉了,拿到市场上再去卖,回笼资金以后再去收集一些新的藏品,一些新兴的藏家进来太可怕了,举牌那些真是孤注一掷,无所谓,都是志在必得,所以我想可能这种也会在收藏界存在某种误区,这种误区的产生就是可能有一种盲从性,他追求的古玩、字画、艺术品,他知道这种资源不可再生,都去买,但是有没有真正了解这种资源,有没有系统性的收藏,专门玩扇,他很专,不是每样都专门集齐,有一些专门玩册页,有一些专门玩文人字,有人转本玩楹联,可能收藏队伍需要在专业领域里边切入的藏家建设,这样大家就会分类,我感觉就会系统,不要是每个人都一窝蜂去买高标的的一些东西,也不现实。

  不可否认,对于全国和浙江的收藏而言,浙商功不可没,而且和国内的藏家相比较,浙商可谓是儒雅的藏家,他们对于艺术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有着深厚的兴趣,这也正是浙江籍藏家真正懂得艺术品收藏的真谛所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