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国宝”
2012-10-22 10:19:28 吴双
据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古籍需要一个恒温、恒湿、洁净、安全的特定收藏环境。如何保证书库的恒温恒湿呢?首先,古籍库设定了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或恒温恒湿空调机组,以保证书库的温湿度能保持在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平均酸碱度是一个衡量古籍生存状况的有效数据,数值下降得越多越快,就说明保存状况越恶劣越急迫。有报道称,以宋元古本为例,其从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历时900多年,平均酸碱度下降了一个单位。此后仅30年又下降了一个单位。
据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省图书馆在善本库房安装了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仪器,对善本库房三防门进行检修和更换防火圈防水圈,批量购买环保型防虫草,为普通古籍制作或修补函套1.6万个。
辽宁省图书馆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古籍宝库,珍藏着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现存善本古籍12万多册、普通古籍34万册。
据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介绍,2007年我省在省图书馆设立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承担辽宁省古籍普查登记中心和辽宁省古籍保护培训中心的工作职能。目前,国务院已经公布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我省共有467部古籍精品入选,在全国各省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再次印证了辽宁作为古籍大省的实力和地位。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国家对古籍收藏单位设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对馆藏古籍数量质量、保护条件、人员状况和工作开展等综合评定达到一定标准的单位授予的一种称号。目前,国务院公布了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我省有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四家单位成功入选。
宋元版古籍精品多 一页高达5万元
所谓宋版书,即宋代出版印刷的书。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的繁盛,为书籍的广泛流传和普及创造了条件,处于承前启后位置的宋版书因其刻印精工和流传稀少,呈现出独具的文献学价值。据了解,近期,江南著名私人藏书楼过云楼的藏书曾经是拍出2.16亿元的高价,一页宋版书就高达5万元。宋版书是古籍收藏级别的一个重要标尺,已成业界的共识。
省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当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宋元版古籍精品众多。素有“一页一两黄金”之称的宋元刻本,这里有近百部,这些珍宝大部分出自原北京清宫,书品极佳,很多是传世孤本。例如,宋刻本《韵补五卷》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研究古代音韵学的著作。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临安府荣六郎家刻本)为现存《抱朴子内篇》的唯一宋刻本。这本书原为晋朝葛洪所撰,辽宁省图书馆藏的这一部是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临安府荣六郎刻本。荣六郎书籍铺,原是东京城相国寺东门大街上著名的“出版社”,靖康之变,荣氏随众南迁,在临安府中瓦南街东重新开张,刊印了大量唐宋诗歌、话本小说和杂剧南戏,对繁荣当时和推进后代的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抱朴子·内篇》是其刊印的重要作品。此书半页15行,28字,白口,左右双边。框19.6cm×12.1cm,钤有“竹坞”、“江左”、“季振宜藏书”、“御史振宜之印”、“乾学”、“徐健庵”、“炳文秘玩”等印记,其特殊价值,还在于卷末的五行七十五字的刻书牌记,是今天研究宋代出版史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省图书馆还有明刻本2000余部,清刻本达3000多部,明清抄本数量亦十分可观,达1000部左右,还有朝、日版本1000多部,其中,善本书总计达5000多种、6000多部,居全国各大图书馆之前列。其藏书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外均占有相当的位置。
省图书馆曾多次接受社会名人、学者及有关人士的捐赠。 1948年接受了哈尔滨开明绅士孙丹阶捐赠古籍书2500余册及大量碑帖拓片,1969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教授将多年珍藏的32部古籍书捐赠给省图书馆等等。在这些捐赠书中,需要重点介绍的当然是众所周知的稀世珍宝、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两部手稿,一部是《聊斋志异》的半部原稿,一部是辑录成书的《聊斋杂记》手稿。这两部书均是蒲松龄九世孙蒲文珊于1950年捐献的,1951年由政府转交省图书馆收藏,成为馆藏善本书中的镇馆之宝。
张学良与七位要人书信保存在此
张氏帅府的藏书到底有多少册入藏不详,但值得一说的是他收藏的一套清雍正年间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张学良将军东北易帜前七位要人与他的书信《玉屑瑶华》一书,张学良将军30寿辰的部分贺联等都完好的保存在省图书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将司令部设在沈阳,并加紧对东北文化的掠夺。先后收藏了沈阳故宫的全部藏书,以及张作霖帅府的个人藏书,总计约10万册。他们将这些掠夺来的古籍除故宫所藏仍存原处外,其余均转移到张氏帅府,成立了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其馆藏,又先后接受了东北的日本学者及中国学者的捐赠图书。从馆藏善本书的藏书印看,以日本学者稻叶岩吉先生和中国学者阚铎先生捐赠书居多。
在伪满洲国任职的中国学者阚铎先生,所赠藏书有800多部,绝大部分为古籍书,其中最珍贵的有清王仁俊的稿本《管子集注》。王仁俊是清末著名学者,精于经籍考据之学。他以光绪五年杨忱影宋刻本《管子》为底本,汇集了以前历代诸家关于《管子》的校注,抒发己意,用蝇头小楷写在每页书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取名为《管子集注》。该书因没有出版,世间仅存此一部,因而更加珍贵,成为后人标注《管子》资料的珍贵文献。
4万多册罗氏藏书质量高、价值大
罗振玉,字叙蕴,号雪堂,曾任清末学部参事,后出任长春伪满政府参议、检察院院长等职。罗振玉的一生不仅在学术上的贡献是突出的,其藏书也非常丰富。他的藏书积四十余年收购所得,其藏书标准不仅限于宋、元以来的刻本,还有大量的甲骨、金石、拓片、档案等重要资料及罕见珍本,其藏书量总计约13万多册,除一部分散失外,绝大部分收藏在大连图书馆、省档案馆和省图书馆。
省图书馆收藏的罗氏藏书,是1949年由其孙罗继祖捐赠给政府,并由政府将其中的善本和自刊本的大部分交由省图书馆收藏的,约4万多册。其中,宋、元版书30余部,明刻本100余部,明清抄本200余部,还有罗氏稿本近30部,题跋本60余部及朝日版本近400部。省图书馆内罗氏藏书质量之高、价值之大,在馆藏善本书来源中仅次于长春伪宫和沈阳故宫的藏书。特别是他收藏的稿本和抄本,多为稀见本和孤本,随着时间年代的流逝,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如清初抄本《中山见闻录》记录了努尔哈赤的兴起和他的征战史实,清道光朱昌颐抄本《出围城记》,记录了英帝国主义者1842年入侵上海、宝山及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史实。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清代王念孙在自己篆刻的《广雅疏证》一书上与其子王引之重新删改补正的手迹,成为馆藏稿本之精品。
那么,这些价值连城的古籍都是怎么来的呢?据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周越介绍,省图书馆藏书特色正是源于比较特殊的历史原因。辽宁省图书馆是1948年底由哈尔滨迁到东北经济文化中心沈阳的,在古籍收藏方面,先后入藏了原长春伪宫的大部分藏书,长春伪中央银行的藏书,国立沈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藏书(包括沈阳故宫全部珍藏),还接受了其他图书馆和个人的藏书,自此奠定了馆藏古籍善本书的基础,构成了馆藏特色。
(责任编辑:郭志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