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交龙纹鑑”在沪重生
2012-10-24 08:39:25 李婷 叶辰亮/摄
上博研究员张光敏修复“交龙纹鑑”的情景
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交龙纹鑑(jiàn)”,经过上海博物馆专家16年的努力最终修复,明天将首次以完整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是记者昨天从上博获得的消息。青铜鑑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多用于储水、储冰或洗澡,战国中期以后就几乎消失了。此次修复的“交龙纹鑑”是上博馆藏青铜鑑中体积最大的一件,由上博原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从香港购回。
据透露,上世纪90年代,马承源时常奔波于沪港两地,为上博抢救、收购文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香港的古董店中看到了这件青铜鑑。与上博此前收藏的两件“吴王夫差鑑”相比较,此“交龙纹鑑”体形最为庞大,高45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39厘米。它不仅体形大,而且纹饰也比较精致,表面装饰着精细复杂的龙形图案,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上博此前青铜器藏品所未见。于是,马承源当即决定将其买下,并交付青铜器修复部门进行修复。
“交龙纹鑑”的修复工作始于1996年,在初步清洗后,上博文物修复人员发现这件青铜鑑存在大量不合乎文物保护规范的修复痕迹。文物贩子为了能卖个好价格,用很粗劣的手段把它补上了,让人看不清原本的花纹。除此之外,“交龙纹鑑”的器壁非常薄,平均厚度为1.5毫米,最薄处仅为1毫米。经过对原先不合规范修复处的拆除和清理,“交龙纹鑑”破损为89件碎片,缺损三分之一。“交龙纹鑑”的修复难度为上博建馆以来最高,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清洗、拆除、除锈、矫形、焊接、翻模、铸铜、刻纹、配缺、打磨等12道工序,十分艰难。所幸,社会力量的介入起到了提速的作用。美资银行美银美林向上博注入了一笔资金,专门用于青铜“交龙纹鑑”的修复工作。据悉,虽然内地国有博物馆早已开始尝试引进社会资本办展,但是大型国有博物馆引入社会资本修复馆藏文物尚属首次。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