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汪伊达:“林泉之心”的当代演绎

2012-10-27 08:29:14 江梅

  自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艺术展至今,一晃已有六年,那次个展上,旅居美国多年的汪伊达向国内的观众展示了她在绘画、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领域全方位的创作。长期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独特的女性心理经验,及其所特有的敏锐感知与思辨能力,令她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弥合有着独特的见解,也使得她的作品在进行个人主义的经验表述时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而作品中不断隐现的民族文化图像与符号也生动地反映了一位海外游子内心深处的文化还乡情结。正是通过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人们认识了一位知性与才情兼备的海外中国当代艺术家汪伊达,也领略了她所营造的带有强烈个人经验特征和中国文化气质,同时又颇具奇诡心理色彩的艺术世界。

  六年之后的今天,汪伊达携新作再度回国办个展。当新的系列作品展现在我的面前时,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熟悉的是作品的形式、手法乃至观念,很多因素与她的过去一脉相承;陌生的则是作品的意境与气象,由于选取了中国古代山水绘画的内容而体现出了某种对过去侧重于个人经验表达的超越性。中国山水自身所附带的独特文人理想和美学内涵,通过艺术家个人化的解读和艺术表现,赋予这些作品新的文化趣味和精神特质。

  汪伊达的近作尽管在整体的视觉形式上延续了以往灵活多变、注重观念表达的当代风格。然而,在局部的经营和细节的刻画上,由于巧妙地汲取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图像元素和精神意蕴,观之竟令人产生某种时空上的穿越之感。远观,或似充满表现性张力的抽象绘画,或为巧思别具的装置作品;近看,则有林泉山石,历历在目,云烟暮霭,晦暗幽明……引领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个静谧深远的古代山水世界。而就在这远观、近看所形成的反差与对比中,汪伊达近年来艺术思考的心得与体会亦得到了生动而细腻的体现。

  由于具有多年从事当代艺术教学和创作的经验,汪伊达对于各种艺术材料的运用相当娴熟,控制与拿捏也很有分寸。在她的作品中,对各种综合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最终一定是为了达成自己所希冀的艺术效果,它们从不会是突兀的,总是非常融洽、和谐地在作品中共处、相生,配合默契。

  如《山临山》和《山掇山》系列中,那些用炭笔率性、熟练地刷涂而出的色块,酷似水墨的效果——有焦墨枯笔,也有浅墨晕染,体现了丰富的层次、质感和一种笔墨的张力,即便单独来看,也称得上是一幅颇具感染力的现代抽象表现主义作品。而这种方式,事实上,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汪伊达以往的画面中这就是一种主要的构成语言,奠定着画面的基调和重心,也形成了其他图像元素或符号活动的场域空间。同时,又因其中具体图像的不同,色块形成了不同的意指或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与气场。这两个系列中,工笔树石的加入,将画面上层次丰富的黑色块面映衬为深邃起伏的山峦或变幻奇诡的烟云,黑与白、工笔树石和表现性笔触与色块,它们之间既产生对比又相辅相成,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最终营造出梦境般的画面效果,引人神往,发人深思。

  其中的《山掇山》系列,汪伊达选用繁复的白色西式雕花圆形外框来搭配圆形的素雅山水画面,不仅增强了视觉上的形式感,也更突显了山水的形象和意境,而在海外生活感受颇深的文化殖民因素也借此巧妙地暗含其中,作品似乎传递出这样的态度:即无论外在包装如何西方化,内质的中国性却始终留驻在那里。

  而在《山逸山》系列中,汪伊达选用了宣纸镜片和水墨材料,她用笔墨细细地勾画出林泉山石,再用流淌溢出的白色乳胶在画面中形成自然的间隔,然后再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进行完善,而白色乳胶的效果很像画中国山水时云烟对画面所起到的生动作用,只不过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这些“云烟”在画面中起到了主导的地位,引领着画面的整体动势与构成。

  《山沃山》是唯一画在连缀的册页上的作品,也是这次展出的作品中观念性最强的一件。首先,汪伊达将层峦叠嶂的传统山水进行了解构,并将解构的山峰精心构思、描绘于册页的折叠之处,展示时将册页打开呈曲折形状,放置于桌面,通过平视或俯瞰的角度产生出新的连绵起伏的山水景象。这是将山水画从平面形式转换为空间形式的创造性实验,汪伊达利用传统的媒介和形式不着痕迹地转换了传统,拓展了山水画原本的空间概念和欣赏习惯。

  从这些作品我们显然可以看出,汪伊达重拾对于传统山水画的热情,并非是想成为一个常规意义上的中国山水画家,因为她对于山水的研读,不是集中于笔墨技巧的训练,而是更侧重于对山水图式的剖析和山水意境的探求。她是要用自己的、当下的艺术方式和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山水情怀和文化梦想,接续过去和今天之间那些断裂的艺术文脉。所以,在汪伊达的大部分作品中,我们虽似乎看到了水墨的效果——那些白色纸面上的黑色“墨块”,那些皴擦与渲染,以及工整秀丽的山石树木,类似石青、石绿、赭石的中国画色彩——而实际上这些印象都是错觉,因为这些图像和视觉效果大都是艺术家用炭笔、彩色铅笔和透明树脂等现代材料完成的,与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及其所追求的“笔情墨趣”并没有本质上的关联。工整秀丽的山水树石与自由抽象的色块、笔触,在画面中各有其意义所指,而二者相结合又构成新的语境和意涵。正如汪伊达自己所言:“在构图和表现形式上我尝试在抽象与具象,写意与写实,豪放与精致,留白与密集,平面和立体,中国绘画的语言与西方绘画的材质之间寻找突破和结合点。这些表现方法对我来说是不对立的,只不过是各具风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它们利用各自的特点和方式传达不同的精神力度和思想内涵,同时也激发出无限的视觉张力,构成穿越的意境。我想赋予这些解构山水作品一种在记忆、体验和视觉上的穿越感,同时具有当下文化语境的现代文人气息,试图在传统文脉精神中找到一种属于自我的诉求方式。”

  而事实上,这样的材料转换方式也形成了有趣的观看体验。艺术家对传统的理解和再现,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当代方式的艺术创作,让生活于今天的观者对遥远的中国山水精神及其所内含的审美理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和追慕之心——被林泉之静美所吸引,为丘壑之幽深所感染。在这个意义上,汪伊达的创作可以说成功地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自由地穿越历史与当下的艺术路径,进而表达出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文化理想诉求,其反映山水主题的新作可以看做是对“林泉之心”的当代演绎。

  2012年10月13日0:13完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