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撮泰吉”:彝族戏剧“活化石”的千年传承

2012-11-02 10:37:25 鲍光翔

  12月10日,贵州威宁百草坪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彝族“撮泰吉”。“撮泰吉”是彝语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简称“变人戏”。“撮泰吉”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

  “小的时候,学这个戏的人很多,我们学不到,也没有道具,就拿红领巾扎在头上做帽子来自己表演。”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草海花场上,裸嘎村支书龙再先和团员们一起表演完撮泰吉后告诉记者:“那时候,能参加一次撮泰吉的表演就会十分高兴,像吃了糖一样。”

  “撮泰吉”是彝文译音,是传承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傩文化。“撮”意为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或“人类刚刚变成的时候”、“人类变化的戏”。其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撮泰吉”流行的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中部、贵州的西北部。

  “这个戏有多少年了,我们都不是很了解,以前只是听老人家说怕有几千年了。”撮泰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云说:“2006年,我们的撮泰吉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不论从反映内涵,还是表演形式、演出习俗,都是彝族固有的,极少受其他民族文化现象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高度重视,将它誉为“戏剧的活化石”、“人类的祖宗戏”等。

  “目前村里面在跳撮泰吉的就12个人,年龄都比较大,最小的都已经30多岁了。”高云说,村里人对学习和传承这个戏剧都非常有兴趣,现在有5个年轻人在跟着他学。

  “以前村里的小孩子从六七岁就开始学跳,学的人很多,还不是想学都能学到的。”龙再先告诉记者:“现在因为孩子们从小上学,只能是初中或是高中毕业后才过来学,人数也没那么多了,只有少数的几个人。但是传承下去不成问题。”

  据了解,目前撮泰吉有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两位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盗版的问题,在毕节市和其他地方,也有人在跳我们这个舞蹈,他们有些甚至连彝语都不会讲。”高云告诉记者,板底乡的撮泰吉只在过年过节等重大节假日才表演,而这些“盗版的”经常在其他地方上演,很多都已经商业化。

  据介绍,撮泰吉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